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金馬獎 價值追求值得商榷

http://www.CRNTT.com   2009-11-30 10:55:51  


網民都在驚呼“金馬”怎麼變成了“金雞”的翻版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訊/《東方早報》今天刊登媒體人士葉匡政的評論文章“價值追求混亂的金馬獎”,作者認為,“可能是因為金馬獎近年的頽勢,以及對大陸市場的逐漸看重,所以它也學起了大陸電影獎的潛規則,玩起了平衡與人情的‘雙黃蛋’遊戲。殊不知,這種遊戲一旦登上台面,以後逐漸喪失的只能是金馬獎在真正影迷心中的公信力。這不能不說是本屆金馬獎的一個遺憾。”文章內容如下:

  第46屆金馬獎頒獎後,大陸媒體的報道或評論,似乎負面的居多,大多認為侯孝賢接任金馬獎主席後,搞起了自娛自樂、敝帚自珍的遊戲。按照大陸如今流行的電影觀,一部投資不過一百多萬元人民幣的黑白電影《不能沒有你》,之所以能夠包攬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原創劇本和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四項大獎,無非沾了台灣本土電影的光。

  我倒不這麼認為。我們知道,電影獎中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和最佳演員等其他獎項不同,它們代表的是一個電影獎對電影主要價值的認定,它期望影響的是未來的電影潮流。雖然很多電影獎已喪失了這種影響力,但這兩個獎項的功能並未改變,在所有的電影獎中它們仍然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看電影手法、聲像技術、投資或票房、明星陣容,《不能沒有你》肯定無法和入圍的《梅蘭芳》《風聲》等比拼。但電影的核心價值,或者說電影之本,還是內容對人心與人性的震撼。與人心震撼比起來,手法或視覺的震撼終究是其次的。

  很多看過《不能沒有你》的人,都稱看時“哭到心痛”。這部電影的鏡頭對准的是台灣社會的邊緣人群。一個貧民父親,為了自己親生但不“合法”的七歲女兒上學問題,求助政府,卻被官員們踢來踢去,四處碰壁。這個父親被迫以攜女跳橋的方式,來抗議社會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最終這對父女,並沒有獲得他們想要的權利,卻落得父親入獄、骨肉分離的悲慘下場。這是一個發生在台灣的真實事件,電影中的演員也都是非職業演員。

  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為它揭示了台灣社會底層人群的真實生存處境。我想,即使是大陸觀眾,看到這個故事,也會有熟悉感。批判現實,一直是電影獲得觀眾認同最主要的力量,然而近年來在國內所謂“大片”潮流中,這已被電影人視為一種邊緣思維。當越來越多的電影陷入單純追求視聽奇效的陷阱,把情節怪異、特技炫目或場景驚艶視為電影的主流價值時,電影這門藝術就正在淪為一種“影像雜技”。離真實的社會現實越來越遠,離當代的精神狀況越來越遠,自然也遠離了人心的震撼。

  如何用典型的電影形象,來更為真實地揭示這個時代與人性的真實狀況,表現這個快速轉型與裂變的社會中人與世界的關係,已經成為擺在兩岸三地電影人面前的共同課題。批判現實,關注時代中人的處境,引發觀眾思考社會和人性,我想這是金馬獎把幾項重要大獎頒給《不能沒有你》的真正動因。這其實也是侯孝賢一直以來的電影主張。

  本屆金馬獎另一惹來爭議之處,是榜單上首次出現了“雙黃蛋”影帝。網民都在驚呼“金馬”怎麼變成了“金雞”的翻版。人們反對“雙黃蛋”,多因為它違背了獎勵的“驚喜”原則。其實,這仍是表象。“雙黃蛋”暴露的,還是評審團在評選理念和標準上的模糊。如果對表演或其他電影價值,評委能夠形成一種清晰的認定,那麼“最佳”必然只有一個。這是國內金雞獎常下“雙黃蛋”的真正原因。

  對一個沒有價值追求的獎項來說,發生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可能是因為金馬獎近年的頽勢,以及對大陸市場的逐漸看重,所以它也學起了大陸電影獎的潛規則,玩起了平衡與人情的“雙黃蛋”遊戲。殊不知,這種遊戲一旦登上台面,以後逐漸喪失的只能是金馬獎在真正影迷心中的公信力。這不能不說是本屆金馬獎的一個遺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