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2010 中國力量如何演繹?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1:17:38  


 
                       中歐:看問題要大氣

  在吳建民的外交生涯中,有15年在歐洲度過,其中9年擔任大使工作,見證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有人曾形容2 004年的中歐進入了蜜月期,也有人形容2008年的中歐關係曲折動蕩。吳建民卻說,這種說法只看到了某一時期的某一個現象,而忽略了中歐建交以來關係大發展的事實:

  1975年中歐貿易額僅24億美元,而2008年中歐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255.8億美元;人員交往方面,以中法為例,1998年在法中國留學生僅5000人左右,現在中國留法學生約有3萬;1965年,吳建民第一次到法國,街上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現在,每年到法國旅遊的中國遊客至少50萬……

  吳建民說,2009年國際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走到國際舞台中央,而占據舞台重要位置百年多的歐洲難免有失落感,中歐關係中難免有雜音,“但是我們看問題要大氣,這些並不妨礙中歐關係越來越密切。而且每次出現問題歷時不長,也說明雙方不希望僵持太久”。

  2009年末,法國《觀點》雜誌推出中國特刊,更有不少西方媒體把中國擺在2010年中歐關係中的“主角”位置。那麼,怎麼理解他們對“主角”的看法呢?

  吳建民認為,歐洲一百多年來處在世界中心的位置,現在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相對減弱,心里總是不大舒服,有失落感。“我們要看到事情的嚴峻面,但換一個角度,這也是中國地位上升、走到世界中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觀點》也採訪過他。“我發現,雖然他們會發出批評中國的聲音,但他們也承認,過去30年中國的發展成就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對待批評和贊成,我們要有平常心。”

  他舉了一個例子。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出席安理會時,中國和法國坐在一起。“當時我還是中國代表團里的小蘿蔔頭,坐在後排和一個法國青年外交官聊天,對方就說:你們走上坡路,我們在走下坡路。”

  展望2010年中歐關係,英國《觀察家》認為,中國將會在更多問題上和英國、歐盟爭吵。

  對此,吳建民的看法是:硬和軟都是形式,要看硬得有沒有道理,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和世界利益。比如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就應當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利,不能別人說我們硬,我們就要變軟。中國人不要隨波逐流,也不是事事都跟人家吵架。我不贊成中國不高興,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是鴉片戰爭以來是最好的,不要隨便不高興。

  他認為,當前世界面臨幾個大問題,中歐合作的空間更大。

  其一,金融危機還沒完全過去。歐洲是中國的大市場,希望雙方在這個領域更多合作,減少貿易保護主義。其二,氣候變化大會只形成了協議,還沒有形成有約束力的文件,2010年氣候變化談判,中歐有合作空間。其三,在中東、伊拉克、阿富汗、伊朗等熱點問題上需要合作。其四,歐洲對中國的技術開放度大,中國60%以上的技術進口來自歐洲,超過了美國和日本。雙方在科技、教育、文化領域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當然也有談不攏的地方,比如人民幣升值問題。“中國人在同世界打交道要習慣,有的事情一致,有的事情不一致,這就是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