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美之間的操控與反操控

http://www.CRNTT.com   2010-01-25 09:23:42  


 
  帝國本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企圖操控他國政策,目的是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繼而不斷擴張本國資本的全球影響力。早期帝國主義都是通過控制海上和其他貿易運輸線,乃至直接採取軍事手段,來迫使其他國家放棄經濟主權,讓與商業利益。而在當前全球化時代,雖然帝國的暴力傾向在減弱,但操控他國政策的本性沒有改變。

  美國近年來試圖操控中國經貿政策的事例很多,其中匯率政策是其最大的目標。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國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大增,保護主義聲勢大振,使得美國操控中國經貿政策的需求和迫切感都在增強。

  一是通過立法程序和行政命令來抑制中國產品的進口。例如,國會議員多次提出法案,主張對中國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奧巴馬總統連續幾次發出行政命令,對中國數種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等。

  二是試圖遙控中國的金融和貿易政策,借此扭轉長期蒙受貿易逆差的狀況。例如,美國政界、商界、輿論界和學術界彼此呼應,共同對中國施加壓力,目的是要迫使人民幣升值。

  三是打著履行國際責任的旗號,把應對氣候變化當作借口,提出要對中國某些產品徵收“碳關稅”。其公開宣稱目的是要懲罰拒絕減排的中國企業,但其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目的是要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

  簡言之,以糾正貿易不平衡的借口來迫使人民幣升值,目的是要強逼中國讓渡部分金融主權;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借口來徵收“碳關稅”,目的是要遏制中國的製造業和工業化進程。

政商聯手,相互支持

  美國一直鼓吹要尊重市場力量,提倡自由和公平貿易。可是,一旦市場力量和自由貿易變得對自己不利時,政治干預就會隨之而來,並且都以正義的面目出現。在弱肉強食的早期帝國時代,歐洲列強就善於以正義的面目來迫使競爭對手就範,而美國的這種行為模式具有類似特點。

  當然,資本的運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市場的背後難免有非經濟杠杆在起作用。但美國用政治力量來干預國際貿易,用商業手段來壓迫他國內政,其能力和技巧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近日,美國政商再次聯手,以維護信息自由流通為名義,以谷歌退出中國市場為要挾,試圖在政治效應和商業利益上雙雙獲利。這是美國政治和資本彼此呼應、相互支持的最新事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