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深圳:新改革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0-03-09 13:46:58  


 
  “撤區”難度,顯然遠大於街道和社區的整合。因此金認為,可能會有“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過渡”。

  探索中難免出現爭論。深圳市委黨校教授傅小隨認為,目前深圳缺乏一些理論上的準備,比如: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管理區能否再派出機構?目前新區有一級財政,誰來監督?甚至最基本的:為何要實現“一級政府、三級管理”?

  深圳也有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作為特大城市,深圳並無撤區的必要;也有官員認為,一級政府只存在一級管理,不存在三級管理。

“洋務運動”

  機構改革後,深圳市交通委組織兩批官員赴香港學習,並撰寫了一本200多頁厚的學習心得。交通委人事處副處長袁虎勇說,他們每天步行體驗香港交通,令他吃驚的是,香港的公交車能將到站時間誤差控制在5分鐘之內。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塞車問題已困擾多年。

  此次大部門改革,深圳交通委模仿新加坡,設置了“智能交通處”,還仿效香港,通過立法,使“交通影響評價”成為城市規劃的硬指標。“比如在擁堵路段的大賣場項目,很可能會被否決。”

  一位官員透露,以前幹道由市財政投資,次支道路由區政府投資,各區將主要精力放在幹道立項上,而承擔交通微循環的次支道路建設長期滯後,路網結構嚴重失衡。今年深圳市市財政道路項目重點向特區外傾斜,其資金額度到達89%,且相當部分為次支道路項目。

  深圳交通委還組織人員翻譯了包括香港、新加坡、美國聯邦運輸部和紐約市交通管理的相關法律和制度文件,細至每個名詞,都強調從名稱到定義源自原始的法典。

  2007年8月底至10月,深圳市組織多個專項考察組赴新加坡“跨海取經”,一個內容是市人事局(編辦)的“政府法定機構及公務員管理”課題。當年,深圳啟動新一輪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法定機構是七項內容中的第一項。

  新加坡設有14個政策決策部,由60多個法定機構——半官方機構負責具體執行,決策和執行明確區分,政府部門精簡幹練。香港政府架構分為3司11局,之下則是61個的“署”、“處”,均為執行機構,另外還有大量官方、半官方或者純民間的法定機構。

  深圳首個法定機構試點——“深圳市城市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就曾擬定名為“編研署”。“中心”於2008年成立,從城市規劃設計院分離而來。

  “每個法定機構一個法,都是量身定做。”中心主任徐忠林說。區別於事業單位,法定機構與政府主管部門之間是契約而非隸屬關係。法定機構獨立運作,政府向它購買服務,由行政管理向法定管理方式轉變。

  “城市規劃發展研究中心”現在每做一個項目,都會跟相關政府部門簽訂合同。比如,它承擔20多個法定圖則編制,合同金額一千多萬——它同時有義務公開每筆錢的使用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