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探索香港的大發展戰略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3-03 11:27:22  


香港行政區劃地圖
  中評社北京3月3日訊/光明網《光明觀察》欄目今日刊發評論員李健的文章“探索香港的大發展戰略出路”,文章表示,“概括起來,我們要再造兩個九龍半島面積的西部新填地出來,稍微向西移動一下香港城市重心,讓香港再譜寫新的篇章。”其內容如下:

    一、香港今日的輝煌是怎樣寫就出來 

  香港是現在中國領頭的一哥城市,是中國經濟列車的火車頭!這是一個世界級、超巨型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現在的陸地面積只有1092平方公里,但是現在的人口已經超過700萬之多。單位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世界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六千二百八十人。香港為什麼聚集了這麼多的人口?

  我們先回頭縱向看看今日的香港火車頭以往走過的軌跡,就會明白香港的繁華與人口眾多的由來。早在明朝初期,香港就開始成為東西方國家之間貨物交易轉口的中國歷史最早的商埠。

  到清朝中晚期的1842開始,香港率先脫離大清帝國的落後的、封建主義農耕經濟和中式封閉政治,開始實行先進的、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和英式開放政治。香港成為自由港,自此,香港走上了轉口貿易之路,時間長達100多年。到上世紀中葉,香港就成為歐亞之間貨物轉運最繁忙的港口城市。應該說轉口貿易養大了香港城!這段晚清與民國時間,許多大陸的中國人和部分的英國人陸陸續續地移居到香港。

  1950年開始,中國介入朝鮮戰爭,美國夾聯合國"天子"對中國大陸實行了長達30年的貿易禁運,香港成為一港獨大的中國大陸通往世界貿易的唯一通道,中國30多個省市的進出口貨物都要經香港出入。香港開始長膘。香港做轉口貿易得心應手,同時騰出手來應付當時世界市場對勞動密集型工業的需求,大舉進軍工業化之路。香港經濟結構開始轉型,展開轉口貿易和製造業兩條腿跑路。

  香港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富裕,吸引了許多珠江三角洲的貧民冒險跑來香港求生路。

  1970年,才20年的時間,身強馬壯的香港在當時世界石油危機壓力下又開始向經濟多元化邁進,交通港口業、金融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多條腿跑路,促使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向著世界級都市倫敦、紐約和巴黎等城市追趕看齊。香港又一次經歷經濟結構大轉變。

  同時期,大陸人來香港的偷渡潮從來沒有停止過;還有大批越南人強渡香港的難民潮。

  1979年,還不到10年的時間, 中國大陸向世界宣布改革開放,美國應聲解除對華的貿易禁運,香港一港獨大的地位開始動搖,危機來臨之際,頭腦善變的香港人就抓住機會,紛紛把工廠北移到深圳為首的珠江三角洲,騰出空間來發展其他產業。香港人創造了一種新型工業經濟模式,就是南店北廠"三頭向外"的獨特經營模式:香港天然資源貧乏、人力及租金成本高漲和本土市場細小,好在香港人目光遠大,及時建立將原料、生產和市場三頭向外發展,香港把整個珠江三角洲變成自己的工廠區,把全世界當作自己的市場,當然包括中國大陸市場!香港經濟爆發出前所未有膨脹力!

  這期間香港政府主動出台了吸引中國內地的優秀人才和腰包粗壯的"財人"移民香港的特惠政策,許多高才生、留學生出身和富商出身的大陸內地優質人口人紛紛來港定居下來,大大提高了香港人的質量和數量。(香港政府現在每天允許150個名額的內地居民單程移民抵港,每年就有54750個內地人口流入香港定居。這個政策已經實施十多年了,一直沒變。加上許多中國留學生歸國滯港,每年移入香港的內地人口已經超過七萬個之多,還沒算自然增長的人口數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