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特色“諾獎”如何走向國際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2:08:21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這些國內很是著名的文學大獎沒有國際化?為什麼範長江新聞獎甚至連衝出大陸都沒有做到?相反的是,瑞典的諾貝爾獎,美國的普利策卻是世界處處“風生水起”,人人以獲此為榮,難道僅僅是看重其不菲的獎金?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看看普利策獲獎的新聞報道中那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體現的人性的真善美和新聞人的職業道德都是國內媒介從業人員無法比的。

  可是我們缺少的還不止這些。近些年來網絡作家寫出來不少優秀作品,天下霸唱的《鬼吹燈》,何馬的《藏地密碼》,那一部不是又叫好又叫座?但是至今未聞其有獲大獎的新聞。中國的文學獎要走向國際化,首先要實現國內公平公正,還要去政治化,去銅臭味,其次才談得上走出國門。如果沒有這種忍痛改革的決心和意志,大家你吹捧我,我吹捧你,缺少批評精神,我們還不如魯迅文學獎之類好好打點一下,就把諾貝爾之類當做傳說吧。

  記得鄭淵潔講自己86年參加一作家筆會的經歷:作家們大談自己看過什麼書。一人說完一俄羅斯作家的書後問鄭淵潔:“你看過?”其搖頭。她大驚:“你連他的書都沒看過你怎麼寫作?”輪到鄭淵潔發言時,他說他最近在看庫斯卡亞的書特受啓發並問在場的人看過嗎?70%的人點頭。而這名字是他瞎編的。如果把文學獎的評比搞得如同這個筆會,這樣的國家最高文學獎有多少意思?在許多地方和領域我們都大呼與國際接軌,這裡也不妨如此,不要改接的地方不接,不該的地方卻亂搞一通。

【作者:王國信 來源:中國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