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艋舺”載起台灣電影復興

http://www.CRNTT.com   2010-03-17 09:24:03  


 
  於是台灣本土電影開始在電影藝術的小圈子裡打著轉轉。沒有觀眾便沒有票房、沒有票房便越來越缺乏資金;沒有資金,在微薄成本的桎梏下,電影也只好越拍越藝術了,因為做商業片是要燒錢的。

  我的一個台灣朋友當年在台灣學電影專業出身,但從畢業那一天起便從未涉足過電影業,如今正混跡於北京的遊戲行業優哉游哉。用他的話說就是:愛電影不一定要做電影嘛!我畢業那會兒在台灣做電影會餓死人的。

  台灣電影業的窘迫在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變得尤其嚴重,電影業竟作為台灣最早全面開放的門戶,最先被推出去“犧牲”掉了。台灣政府對這個當時年產值只有1億多的電影行業,像後媽對待個不爭氣的孩子,選擇了幹脆放棄的態度。

  可憐的台灣電影在傳統的手工業作坊模式下本就推進乏力,在人家美國和香港工業流水線產品的打擊下,徹底沉淪了。即便有政府“國片製作輔導金”的扶植,仍無力回天。

  根據票房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本土電影票房份額曾經連續很多年在總票房的一個百分點左右晃蕩,凄涼得讓人都不忍心提及。

商業之艋

  最近一個月來,再說起台灣電影,很有可能會立刻激起很多80後、90後小姑娘的尖叫聲。《艋舺》動用的演員都是時下台灣最新鮮的“炸子雞”——當紅偶像劇一哥阮經天、新晉金鐘獎小生趙又廷、中英混血美男鳳小岳。這一張張青春逼人的偶像臉迷倒了一大票年輕觀眾。

  而對於相對年長一些的本土市場觀眾來說,因為故事演繹的是上世紀80年代黑幫少年的殘酷青春,片中的成長、友情、義氣等元素均為他們年少時的集體記憶,於是他們很容易被其親切的情境和情節打動,從而很買這部片子的賬。

  面對《艋舺》的巨大成功,導演鈕承澤和制片人李烈一句話道破天機:“台灣電影想邁向工業,要先有市場,要有市場,就要有專業。”

  《艋舺》以其“專業”的商業電影制片和營銷策略,向全球發出了台灣電影商業轉型的信號。

  如果說《海角七號》超高票房事件有其偶然性,但它起碼告訴人們一件事,就是台灣觀眾沒有跑掉再不肯回來,看本土電影的觀眾還是存在的。他們只是想看好看的電影,並不拘於是美語的還是華語的。甚至,如果真有爭氣的本土電影,幹嘛不更挺呢?誰還沒點民族自豪感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