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軟著陸”的真義

http://www.CRNTT.com   2010-03-28 09:27:13  


 
  文章指出,與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相比,中國經濟形勢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這主要體現在復甦的階段性特征與未來形勢的不確定上。這種相似性的出現,並不令人奇怪,畢竟,世界經濟已越來越深入地融合到一起。

  不過,與歐美經濟體的主要刺激手段相比,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又有明顯的區別。事實上,引發世界關注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原本就是一套“組合拳”,是個一攬子方案。這個計劃的政策目標,既有打“強心針”功能,服務於保增長的目的,又是著眼長遠,立足擴大內需,促進結構調整。在此方案之外,中國政府推出的產業振興規劃等,同樣也不是應對一時之需的舉措。

  文章認為,從這些背景可以看出,論及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其實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而已。這些刺激方案的一攬子色彩,決定了未來政策只能動態調整,而非退出。中國經濟的現狀,以及財經政策的調整規律,都決定了“退出”的選擇,並不適於當下。

  當前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內需的有效啟動仍很艱難,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這種種因素,折射的是經濟復甦“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的現實。決策層一再強調,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正是看到了經濟復甦的背後,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如果忽視了這些問題,急於改變政策方向,經濟復甦的成果未必能夠得到保證。因此,當下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急著討論退出,而是如何積極落實既定政策,將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將貨幣政策準確地限制在“適度寬鬆”的空間裡。

  當然,無論是財政政策,或是貨幣政策,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會一成不變,但政策調整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未來的調整,也不會以“點刹車”的方式進行。政策可以動態調整,但這不同於所謂的“退出”。

  文章最後說,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須在保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宏觀政策重心從刺激總量增長轉到優化結構,指向的是長遠的未來。如此,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軟著陸”。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