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曹小衡:“讓利”思路下的ECFA

http://www.CRNTT.com   2010-04-04 00:10:13  


 
  大陸經濟三十年發展使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已完全不同

  自古以來台灣經濟即與大陸其他經濟區域共同組成中國經濟區。台灣經濟發展的要素如勞動力、生產技術、典章制度均來自於祖國大陸。西元230年中國封建王朝首次派人開發台灣以來,台灣即開始納入中國經濟區範疇。在這一時期台灣整個經濟運行的核心是圍繞著土地所有制而展開的,當時台灣主要是以大陸東南沿海的移民為主,兩岸土地所有制、耕作技術、農產種苗等完全相同。當時島內經濟主體是小農經濟,土地基本上可以自由買賣,並與祖國大陸沿海經濟交往密切,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的發展。到清朝前期的“明鄭”時代,台灣不僅實行和大陸-致的官制和典章制度,而且將大陸當時最先進的封建體制整體移入,在台灣普遍地推行了大陸的封建土地制度,使這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快速發展。

  之後,三個原因使台灣經濟發展與大陸經濟發展軌跡偏離,走出了一條特殊發展之路。首先,是中國大陸本身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科技發展日漸落後。其二是荷蘭殖民台灣的38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近代資產階級殖民制度在給台灣人民造成政治上的屈辱經濟上的剝削的同時,相伴而來的還推動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和奠定了台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第三,形成當代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的重要原因還有戰後台灣經濟快速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走向一條與祖國大陸經濟隔絕,依賴世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的特殊發展道路。總之,台灣經濟由於殖民入侵形成的資本主義基礎,因西方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和跨國公司建立的國際分工體系而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從而形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的經濟支配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和變化的特點。

  當然,台灣經濟脫離祖國大陸母體根本的原因是大陸百年之積貧積弱,換言之,祖國大陸經濟的興衰是牽動台灣地區經濟走向的根本。

  30年的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軌跡,也迎來了兩岸共建新經濟區的歷史性機遇。從1978年到2009年,中國大陸GDP由3645億元增長到33.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經濟總量正邁向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成為帶動整個東亞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也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商簽ECFA、帶動包括台港澳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大陸經濟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地位大幅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也進一步增強,為兩岸經濟合作開闢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合作天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