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善對華關係 教廷應有誠意

http://www.CRNTT.com   2010-04-07 11:12:27  


 
                          對華行動負面

  這次教廷特別召開關於中國問題的三天會議,據說幾乎所有重要人物都出席。本篤六世親自主持會議,還就教廷與中國關係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發表講話,與會的除了有二○○七年成立的專門委員會成員,還有教廷各部委及中國問題專家,因此被視為教廷未來對中國關係的決策性會議。只是,從會議受到的各方負面評估可以預料,未來教廷的對華政策可能趨於保守,也可能在某些人的操控之下,重啟對華的負面行動。教廷的對華政策一直存在著很大盲目性,對於真正了解中國教會的人不是以寬容的心態對待,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聽信那些存在著偏見的人的言論,令對華政策基本上維持在一種對抗性基調上。此前數年教廷的一些釋放善意做法,本來已經獲得不少宗教只人士好評,普遍認為教廷如果能夠朝著這樣的軌道前行,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只是時間性的問題。甚至有評論認為,當台北撤走在教廷的外交官員時,便完全可以證明教廷已接受北京作為它的新的外交夥伴。

  應當指出,教廷再無視中國明確的宗教態度,就很難與中國建立新的關係。教廷此前種種與中國解凍關係的做法是否得以繼續下去,更是決定它能否與中國的關係走前一步的重要因素。有宗教界人士在看待梵蒂岡如何提升與中國的關係上,有以下的觀點,值得重視:首先,教廷必須對目前認為值得信任的中國問題專家重新作出評價,對這些中國問題專家的論點需要作出更理性的評估,理由簡單,一味反對中國,並不是真正面對中國的正確態度。其次,對於近年來教廷採取過的某些積極行為,不能視為已失敗,而應視為獲得改善與中國關係的經驗,並加以認真研究,才能從中尋找到最終解決雙方存在的矛盾的方法,走上互信基礎之上的新的關係道路。

                         留下迴旋餘地

  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相信本篤六世及教廷大多數官員都知道重要性何其大,第一條便是可以贏得全世界對教廷信譽的喝彩。相反,繼續拒絕與中國發展關係,不但難以令教廷的威信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而且可能因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而令它繼續站在中國門外的行為被質疑。因此,球已經踢到教廷那一邊,是繼續前兩年的積極互動做法,讓見到的曙光更大更亮,還是重回黑暗,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教廷一方。

  有一個現象可以看出教廷中依然存在著積極推動與中國關係的力量──梵蒂岡的官方網站已經出現了中文版本,除了它成為梵蒂岡第八大官方語言之外,此舉也意味著教廷中有人認識到不中斷與中國關係的重要性。雖然這樣的人物及言論暫時無法左右教廷的主流意見,但出現中文版本起碼說明了這是一股順應世界的潮流,包括本篤六世在內的教廷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拒絕,拒絕意味著對中國的封殺,他們都希望為自己留下伸縮性較大的餘地。

  有傳媒發表了關於中國三自愛國運動、中國基督教協會和天主教愛國會的最新報道:海外的中國人開始學會看待中國這三大教會及理解它們的行為,認為是一股主導中國宗教的主要力量。這樣的轉變,教廷不但需要重視,而且應當以此作為評估其對華關係是否具誠意的準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