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議員 要“常回家看看”

http://www.CRNTT.com   2010-04-10 10:55:06  


事實勝於雄辯,香港反對派應該親身體驗世博會。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訊/“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香港要保持穩定繁榮必須跨上國家發展這列高速向前行駛的快車。立法會議員代表著社會各階層利益,代表民意的趨向,對選民負責,就應當把這項責任完全承擔起來。就此而言,“常回家看看”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向選民兌現競選承諾的方式。”《大公報》今天登出崔寧的文章“香港議員要‘常回家看看’”,文章內容如下: 
 
  內地歌星陳紅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歷久不衰,打動人心,甚至換來溫馨的淚水。歌曲的力量所在、感人之處,就在於表達了家庭溫暖和蘊藏其間樸實無華的愛,激起人們情感的漣漪和對責任的反思。“常回家看看”不僅是一種道德倫理的約束,更是增進了解,減少隔閡,鞏固情感和培育責任心的一種必要途徑。小家庭如此,同樣的,大社會也不例外。

  日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受到邀請,將於下月初組團訪問上海,參觀世界博覽會。這項安排具有與一般旅遊訪問不同的意義,不僅體現了香港民意代表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也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立法機構的重視。據說,代表團還將有機會乘坐武廣高鐵,體察內地迅速發展的現代化軌道交通建設情況。數天的行程雖然只能是走馬觀花,但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回家看看”的好機會。

         國家觀念不可含糊

  與過去的時代不同,今天,在香港與內地經濟日益融合的背景下,“返大陸”對於香港大多數民眾早已成為常態,並不新鮮。然而,在幾十位立法會議員當中,仍舊有那麼一些人,“回家看看”卻是那樣的困難,對“家”仍舊有那麼大的隔閡與抵觸情緒。為何如此,儘管原因各式各樣,但關鍵的一點是,對“家”的了解實在太少,誤解太多,感情淡薄,舊的疙瘩沒有解開,新的疙瘩又結上了。這些人真的應該放下“包袱”,向歌曲裡唱的那樣“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國家觀念,對於每一位香港立法會議員而言,是不可含糊的,更不能可有可無。作為一個議員,不論其代表哪個階層的利益,政治取態如何,都應該對國家發展有深刻了解,對國家政策有清晰認識。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準確判斷是非,才能找準為香港社會服務的方向,珍惜自己的權利,盡自己的責任。過去幾年,立法會議員曾多次組團訪問內地,譬如四川之行,譬如珠江三角洲之行,每次行程都收穫豐富,就是“常回家看看”的好處。

  不可否認,在那些不願意“回家看看”的議員中,一些人,一些時候,也有“要回家”要求,但他們夾帶著目空一切的高傲,目的是要去推銷自己的“政治產品”,是“井水要犯河水”。立法會過去難得幾次的訪問安排,就有那樣的議員,不願靜下心來多觀察,多體驗,而總是要“夾帶私貨”,愛“擺波士”,節外生枝,以至於甚至有人在半路上被攔下來沒有去成。他們念念不忘的,不是國家的發展,不是香港的發展,而是如何製造自己的“名氣”。這就使他們不僅失去了“回家看看”的機會,而且也因為長久的疏遠,越來越偏離了“回家”的路。假如他們真心誠意地要“回家看看”,那麼誰又會來阻攔呢?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