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家人眼中的胡適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11:36:51  


 
  在胡適家人看來,雖然先生秉性溫和,從不在人面前假以顔色,“他嫌惡暴力,不贊成罷工、罷課,更反對用武力鎮壓,總希望一切問題能循和平途徑解決”,卻又認為一個人要堅持說真話,即便崇尚自由,“卻不以妨害他人為原則”,這就是胡適先生晚年所提倡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一個觀念緣起。因為他始終相信“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但同時,胡適又認為“人人都有說話的自由,個個皆是平等之身,王公貴胄固我友,販夫走卒亦我友”,從胡適先生一生的經歷來看,他的確是一位“言行一致”的人物。

  不過,胡適晚年在台灣主長“中研院”,也並非事事如意。他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院方行政工作上,“特別是推行國家長期發展科學計劃”,本人則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己的學術研究,“只能寫些散篇文章,再也沒有充分時間投入大著作中”。對胡適來說,這無疑是一件憾事,雖然“中研院”院長一職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政府官員”,但面對繁多的行政工作卻耗盡了胡適先生晚年的時光,這從他人的回憶文章中亦盡可知道,而事實上,胡適先生可能亦並非是一個十分稱職的院長(至少在行政能力上不如朱家驊),許多麻煩瑣事,後來幹脆就不予過問,如近史所郭廷以爭取來的一大筆“福特基金”,胡適當時就“表示不願介入,近史所自己管理即可……”(參見《走過憂患的歲月》,“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初版,頁101)。

  胡適家人說胡適平生有三大喜好:讀書,寫作、交友,這一概括無不道理,我們從胡適日記中即可得到確認。胡適先生的藏書頗豐,這是他留下的一筆精神遺產。有一年,好友查良釗陪同熊希齡遺孀毛彥文女士往南港參觀先生的書房,胡適指著書架,幽默地對他們說,我的太太以前對人家說:適之造的房子,給活人住的少,給死人住的多。這些書,都是死人遺留下來的東西……然而,“就在這些死人中,他埋頭整理國故,文學、哲學、宗教、歷史、地理、都是好材料”。胡適一生清廉,身無長物,除了這些藏書之外,可說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他的書籍、他的朋友、他的著作,都是巨大財富,天下立言者眾,得人心者寡,若說他生平最大成就,恐怕該是‘廣結人緣’了”。儘管世事多變,“他這條路走得很漫長,很辛苦”,卻始終能有良好的人緣交往,與其說這由於他的溫和秉性,還不如說是他對待人生的基本態度。正因為如此,當“一切知遇、曲解、絢爛、滄桑都成過去”,惟“我的朋友胡適之”這句話,在朋友們的記憶中一直流傳至今。

  (2010年06月06日07:40南方網 作者:範泓,文史學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