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鮭魚回流戰略 高估了

http://www.CRNTT.com   2010-06-16 09:25:19  


郭台銘能造成鮭魚回流效應嗎?
  中評社台北6月16日訊/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鮭魚回流戰略 高估了”。作者表示:“台灣整體經濟戰略發展,最急迫需要補強與努力的是,如何加速台灣高級化與墊高台灣競爭力的創新創意投資;最需要回復擴大的是僑外投資水準與內涵,使能恢復到七○、八○年代,使其投資貢獻率達到三五至四○%,方能有效彌足台灣產業經濟與世界科技、資本、市場與人才之間所存有的缺口。而這才是真正必須勞動馬英九與吳院長,身先士卒去努力達陣的台灣級經濟戰略願景目標。但台商鮭魚回流,不是。”文章內容如下:
 
  富士康事件後,郭台銘鴻海集團表達有意返台投資意願,台商回流再度成為焦點議題。馬英九宣示政府將全力爭取台商“鮭魚回流”,“行政院”並訂定吸引台商回流五大策略。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眼見產業外移勢盛而僑外投資連年銳降,乃“擴大根留台灣”而推動的吸引台商回流投資“政策”,竟然再度冷灶熱燒起來,又成為馬政府振興台灣投資的支柱策略。台商鮭魚回流政策,究竟具備什麼台灣經濟戰略意義與價值?值得解析。 

  回頭審視過去七年台商鮭魚回流投資的政策價值,其實相當有限。即使在馬英九執政之後,總回流投資額雖漸有所拉抬,但其占台灣固定資本形成的比率,大多少於一%,即算是二○一○年欲大張旗鼓提升為四百億元的高標,估計亦不過僅占一.五%而已。其與過去十年台灣投資總額在二.五兆元至二.八兆元之間,而連年之減降幅度最高二六%,最少五.五%的高額規模看,台商鮭魚回流的貢獻率其實都不過是車薪之杯水。甚至還遠遠不及台積電一個年度擴廠投資額的三分之一,與ECFA簽訂的每年四千三百億元效益相比,亦不到十分之一,根本起不了任何結構性的回補或啟動作用。 

  就台灣經濟戰略意義而言,從客觀的角度,源自一九八七年後的台灣產業外移投資運動,多數台商的出走,都屬於“防禦性投資”,或為低階技術產業或產品,或為勞動成本比重過高,或為環保代價失利,或為社會文化評價有瑕疵;當然也有“攻擊性投資”的,如基於產業原材料之取得,或專門技術之來源,或目標需求市場之所在。對於後者之台商,到今天為止,都看不到會有回流投資之必要與可能;對於前者之台商,則其既有外移因素,基本上衹有更趨惡化劣化,越發不具回流投資的優勢與價值,即使為它們量身裁製而安置於引資規模條件皆為有限的“經貿營運特區”,則其實質對於台灣整體產業升級或地方經濟之特色化,又有何助益呢? 

  再從主觀的角度衡酌,台商鮭魚回流,本質上還是植基於鎖國經濟思維,在世界經濟文明發展史上,從來鮮見有任何進步社會竟有“根留歐洲”、“根留英德法”、“根留美國”、“根留日本”,甚至“根留星加坡”或“根留香港”的想法與說法。此乃李登輝主政時高祭本土意識枷鎖以降的鎖國經濟社會,才見得到的產物,才有產業投資重返保溫箱,返祖重回子宮保護的經濟退化戰略思維。 

  其實自廿世紀五○年代,全世界國際化發展之後,產業經濟的對外投資發展,一向都被視為是一國經濟版圖的擴張,經濟實力臂膀的延伸,或是境外資源與市場之高效率利用。觀察既往半個世紀,全球化大國,如英荷、德法、美國、日本,乃至新崛興的韓國與歐洲三蘭經濟,莫非如此。從這些台灣經驗中,越是當其自身經濟遭遇困厄挑戰,越須高效利用海外市場營運之回注挹支,特別過去五十年國際家電、汽車、機械,以至更近的電子資通產業,在這一方面的功能作用發揮,更為彰顯卓著。美國奧巴馬政府初掌國政之際,亦曾有類似台商鮭魚回流之“投資美國”動議,惟備受國內外各方有識撻伐而告戢。 

  事實上,台灣整體經濟戰略發展,最急迫需要補強與努力的是,如何加速台灣高級化與墊高台灣競爭力的創新創意投資;最需要回復擴大的是僑外投資水準與內涵,使能恢復到七○、八○年代,使其投資貢獻率達到三五至四○%,方能有效彌足台灣產業經濟與世界科技、資本、市場與人才之間所存有的缺口。而這才是真正必須勞動馬英九與吳院長,身先士卒去努力達陣的台灣級經濟戰略願景目標。但台商鮭魚回流,不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