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高低搭配” 鍛造中國競爭新優勢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8:22:28  


中國在拿出一整套促進經濟轉型的政策框架和操作方案之後,理應著力構築較為合理的國內經濟分工格局。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訊/在“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定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後,相信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等配套體制改革的大幕即將啟動。

  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貴文章稱,站在不同市場主體角度乃至全球維度來觀察,各個層面對“十二五”時期的改革期許,其實是很矛盾的。例如,改革的獲益者肯定會設法維護既得利益,而相對弱勢的市場主體則期望通過深層次的改革以及政府轉移支付來彌補相關的福利損失;作為決策層,更是既要承擔統籌協調重任,又要以全球視野來審思中國的發展定位,進而梳理出下一步改革的邏輯。的確,今天的中國已不是20年或30年前的中等經濟體了,而是在全球經濟增長與責任分擔中舉足輕重的新興超級經濟體。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影響力的上升,中國已能在國際經濟治理中扮演積極而建設性的角色了。假如全球經濟中心東移趨勢不發生根本性逆轉,則世界經濟布局有望因為中國等新興力量的崛起而加速走向平衡。

  但是,一段時期以來,關心中國經濟的有關人士都有這樣的擔憂:中國應當構建何種經濟布局,以支持中國經濟的持續均衡增長?中國能否在面對經濟沉屙的情況下盡力避免患上新興經濟體綜合征?進一步地,以中國現有的經濟基本面,能否順利實現由區域經濟強國向世界經濟強國的過渡?

  文章分析,由富士康加薪引發的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在華外資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到其他價值窪地或回流母國,恐怕也是未來一段時期難以避免的資本流轉趨勢。但站在整個中國勞動力成本重估和區域經濟分工的角度,這也是機遇。只要中國梯度經濟轉移仍是基本的存在,只要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只要中國內地到周邊國家的通道保持暢通,即便“劉易斯拐點”已經來臨,中國仍可在實現沿海核心經濟地帶產業升級的前提下,保持在低端經濟領域的強大競爭優勢。只是在此過程中,中國特別需要警惕國外資本對本土企業的打壓。例如,要警惕外資企業通過吸引行業內的優秀人才進入由其控制的投資企業或研究機構,衝擊中國製造行業中多年來形成的科研隊伍;以及外資企業通過運用貿易和投資等多種手段遏制中國本土企業技術升級的努力。對那些中國不能生產只能進口的產品,外資企業不僅抬高價格而且設立種種限制,一旦本土企業開發出相應技術就通過直接投資降低價格搶占市場,以圖使中國製造業長期處於國際分工中較低的技術層次,喪失自主創新的主動權。因此,中國必須在產業升級中格外重視自主技術的有效供給,在提升製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獲益程度的同時,切實提高本土製造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避免產業發展與產業升級受制於人。 

  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在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結束後將會加速洗牌。美歐等沉浸於“金融化享受”多年的發達經濟體,在鞏固既有金融優勢的情況下,肯定會更加重視搶占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高端甚至中端環節的利益。因為無論奧巴馬還是卡梅倫,都不會無視每天價值800億美元的3000萬噸原材料在全球各地流轉產生的巨大價值。未來一段時期,美國也許會變得更“斤斤計較”,而勞動力成本高企難下的歐洲工業化國家則會通過適當瘦身來同中國展開製造業的競爭。假如美歐在新能源等關鍵核心領域的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勢必將結合其依然強大的金融服務優勢以及豐富的新技術產業化經驗,重構全球產業分工地圖。

  因此,從戰略層面來說,在“十二五”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既要注意保持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既有份額的相對穩定,更應以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引領經濟結構向高端產業和服務業傾斜。力爭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和提升人力資本,構築“高低搭配”的經濟布局。

  文章建議,中國在拿出一整套促進經濟轉型的政策框架和操作方案之後,理應著力構築較為合理的國內經濟分工格局。例如,在分期分批實現沿海地區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同時,有效整合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本市場與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有效結合,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一種能使經濟獲得持續競爭力的發展機制。具體來說,京、滬、粵等省市,應該整合金融市場、服務貿易、投資以及研發資源,構建高度網絡化的金融、法律、會計、廣告、營銷服務體系,培育作為產業和資本運營中心所需要的信息服務與高端管理能力,盡力在金融服務和製造業領域形成與國內其他省市的有效分工。切實提升項目統籌和運營管理能力,特別是管理全球供應鏈的能力。實現資金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優化配置。而在構築“高低搭配”的經濟布局過程中,優化產業配套環境,培育和引進一大批具備國際化視野、全球化運營意識並且熟練駕馭全球性管理工具的高端產業人才,是政府和其他市場主體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