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濃濃台灣味 彌漫大陸開漁節

http://www.CRNTT.com   2010-09-19 08:44:33  


今年的開漁節,台灣味道濃厚。
  中評社台北9月19日訊/“台灣海峽兩岸近年來關係如火一般的熾熱,連寧波象山港外的魚、蝦都感覺得到。這個月中旬在象山市石浦鎮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開漁節,除了重頭戲的祭海和千帆並舉的開船傳統儀式不變之外,其他節目如象山、台東的“祖脈攝影展”以及象山、高雄締結友好商會、媽祖巡安等,都具有濃厚的台灣元素。最起碼,象山人過去一般都叫媽祖為天后,象山的天后已經台灣化了。”《中國時報》今天登出鄭漢良的文章“中國開漁節 濃濃台灣味”,文章內容如下:   

  一個已有十三年歷史的開漁節,現在已是增進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平台。誠如寧波市台辦副主任江長榮在象山與高雄締結友好商會的簽約儀式上說:“兩岸的交流與合作面臨全新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十分願意與各位一起,共同致力於兩岸的繁榮與發展,為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做出不懈的努力和積極貢獻。” 

  筆者五年前曾獲邀出席石浦鎮的第八屆中國開漁節,當時是二○○五年,正值“阿扁”當“總統”,兩岸關係在谷底徘徊,完全沒一絲“台灣元素”。看到當年千帆並舉壯觀場面,心中盡是一些負面想法:千帆並舉的漁民萬一都是解放軍喬裝,後果豈非很危險?這當然只是個天馬行空想法,但在當年兩岸緊繃氣氛下,二千多艘漁船爭先恐後勇往直前,背景是彌天煙火爆竹味,有這種想法也絕非過於天真。 但今年開漁節的“台灣元素”,差點就是主菜,獲邀出席的台灣嘉賓有台東縣議會副議長陳宏宗,以及台東小石浦村代表,另外還有高雄市青創會的多個理事,看台上也有不少籍貫象山的台灣人。一名台灣人說他七歲就離開石浦鎮到台灣,這次是他第一次回鄉。這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台灣人,就是台灣傳媒人唐湘龍的岳父。 

  象山這次趁著開漁節大做兩岸公關,目標尤其是過去少有觸及的台東和高雄,其實有其歷史的背景而非倉卒堆砌成事的。原來台東縣富崗新村,是五十年代象山石浦漁山村村民遷居台灣而形成的村落,俗稱小石浦村,與象山石浦居民可說是同宗同祖。在開漁節舉行的“象山台東兩地祖脈攝影展”中,大會就別有心思的將兩地居民同樣的生活習慣,例如拜祭媽祖,一雙一對的配對起來,不看圖說,還分不出哪裡是台東,哪裡是石浦。 

  此外,就算在兩岸還沒有任何接觸之前,石浦已經是台灣漁民的避風港。據了解,超過十萬人次的台灣漁民,在颱風季節時靠岸石浦,在台灣還沒有開放民眾到對岸探親的時候,石浦已公然樹立了一塊“台胞接待站”的招牌,小小的石浦鎮,當地台辦的編制比一些大城市還要大。 

  大陸對台工作,多年來可說重北輕南,輕南原因不少,但無從找到著力點顯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隨著ECFA的實現,南部的漁產和農產市場找到新的空間,例如台南學甲鎮的虱目魚丸,據鎮長告訴筆者,在ECFA下,就可省了百分之四十的稅項。 

  事實上,台南近年來與深圳交往特別活絡,深圳接待不少來自台南的訪問團,而深圳最近也在副市長張文的率領下,回訪台南這個綠營大本營。台南的虱目魚丸,就這樣在深圳找到大陸市場的缺口。象山第十三屆開漁節在當前這個氣氛下摻入台灣元素,就應該不是那麼令人意外和突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