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贊比亞礦場槍聲:地獄天堂一線遙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09:25:41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科藍在內,許多在贊比亞(其實遠不止贊比亞)經營的中資企業,習慣於和官僚、和首都的權貴們打交道,遇到問題時則要麼乞靈於金錢武器,要麼希望通過“上層關係”擺平,一旦這些全都不靈,則常會手足無措,做出些莫名其妙的行為。這種做法即使在非洲各國首都,也常常引起當地社團、社區和經營者的不滿,而在外省則常常是災難性的:越依賴首都的權貴和公權力,就越與當地部族、社區和民眾的利益格格不入,其結果,往往陷入“花錢買罪受”、“吃力不討好”的誤區,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中央權貴”和“地方實力派”政治、經濟博弈的棋子。

  此次事件仍在演變中。10月18日,“贊比亞實時新聞”報道稱,贊比亞警察總監卡彭代(inspector general of police Francis Kabonde)表示,“任何人不能淩駕於法律之上”,一旦查實責任系科藍公司兩名中國籍監工所有,將以謀殺罪起訴二人。然而這一報道並未得到其它媒體的證實。

  自2006年大選後,中國官方對贊比亞的礦業經營變得格外謹慎小心,2008年的自由經濟區方案,贊比亞政府本擬將謙比希單獨對中資企業開放,而中方卻主動提出對所有外資企業開放,當年工潮發生後,中方也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此次科藍事件,中國官方媒體主動介入並直接報道,據贊比亞網站和英、法媒體報道稱,中國使館也對事件表示了歉意,一些中國媒體則刊出了呼籲保持中國-贊比亞傳統友誼、強調遵守當地法律並嚴懲肇事者的文章。

  從贊比亞官方的態度看,顯然希望息事寧人,以免影響贊比亞經濟利益,更不願2006年的“薩塔旋風”再度刮起,動搖執政黨選情,這從政府的謹慎態度,和贊比亞官方媒體至今的緘默,就可看出端倪。然而這種態度很容易被薩塔、反對黨和工會解讀為“包庇中國暴徒”、“和中國資本家狼狽為奸”,並在選舉前再度掀起波瀾。

  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方面。

  即使在批評中國資本最激烈的BHRRC論壇,許多“礦帶人”也表示,在譴責中國人和盧薩卡人的同時,“礦帶人”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我們曾讓英國人滾開,讓南非人滾開,現在又讓中國人滾開,可是他們都滾開後,誰給這裡商機和就業機會?”,一些人憂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中國人真的離去,這裡將重蹈1988年-2000年的“10年空窗期”,而且,還會有誰敢來填補中國人的空缺?

  贊比亞是個內陸國,在全場1860公里、連接贊比亞和坦桑尼亞港口的坦贊鐵路被中國人修通之前,“礦帶地區”和整個贊比亞的經濟,只能承載在通往莫桑比克的脆弱公路,和通往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的鐵路上;如今路況不佳的坦贊鐵路自不必提,其它幾條命脈也離不開中國資本:贊比亞鐵路系統(Railway Systems of Zambia)的國內鐵路網重建計劃邀請中國企業投標,被寄托厚望的“第二條礦石出海通道”——擬議中的安哥拉本格拉(Benguela)-贊比亞鐵路,唯一的投標者還是中國人。

  在這種情況下,“排華”最終會被盡可能精確地限制在可控層面——足夠獲得政治資本,引發民眾情緒和國際關注,又不至於真的把中國人(或幹脆說中國錢)趕走。然而如果中國公司及其經營者仍然如目前所表現的那樣,始終弄不明白當地人想要什麼,想說什麼,始終不知道該怎樣融入當地的經濟生活,不至於成為“排異”對象,和當地政治鬥爭的替罪羊,就不能繼續“以我為主”,和沉湎於與官方、上層和首都的“傳統友好關係”,要知道,財富與代價,感激與仇恨,天堂與地獄,往往只有一線之遙。

  作者:陶短房 來源:亞心網 2010年10月19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