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志武: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致富

http://www.CRNTT.com   2010-12-16 09:23:37  


 
  微觀經濟學里一個很典型的模型,一個家庭、一個個人,每天可以花的錢主要是通過兩個渠道得到,第一個是勞動收入,在方方面面相配的制度安排之下,國有經濟比重比較高的社會,勞動收入隨著GDP增長而增長的程度被壓抑很多。第二個是資產的升值即財富效應,也就是土地隨著經濟增長而價值上升,企業的產權、股權也會因為GDP的增長而上升。第二個收入渠道就是資產性收入的渠道,但是一個國家如果是以國有制為主,第二個渠道是被封起來的,也就是說土地可以增值,企業的產權也可以增值很多,股權也可以升值很多,但是因為這些股權、這些土地,還有其他資源的產權都是屬於國家的,所以這些土地的增值、股權的增值、資產的增值,主要是國家享有,而不會轉化為民間資本和收入。

  國有經濟比重越高的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的增值,對於這些國家的老百姓總體收入增長的貢獻不會太高,因為這些國家的主要資產是國家擁有,而不是民間擁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私有經濟比重越高的這些國家,老百姓可以花的錢,實際做出的消費,會對GDP的增長速度會更加的敏感,分享經濟增長好處的能力在私有制的安排之下會比國有制安排之下的社會高出很多,老百姓更能夠通過私有產權和勞動收入來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但是如果是國有制的安排,大致上就很難會看到這一點。

勤勞而不富有的怪圈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不富有,我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1998年時我計算了幾個國家的勞動者在當年工作的小時數量,當時我的估算是中國工人2200小時。一個星期工作40小時,再乘上52個星期。工作小時最少的是荷蘭人,1350小時,一年度假的時間很多。這些國家的製造業工人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還要快,跟中國的情況完全是反過來的。在一些學者看來,他們更喜歡中國這樣的模式,以低人權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將GDP做得越來越大,國家和政府的稅收越來越多,表面看來國家更富強了,但是這種模式使國富民窮的局面會越來越惡化。

  關於勞工權益,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不能再像原來一樣去壓制工人的罷工權,或者組織自己工會的權利。如果我們將企業和員工看作是博弈的兩方,企業到現在可以通過併購擴大自己的勢力,跨越很多行業併購,使企業的地位越來越強,談判的地位也會越來越上升,就像富士康一樣。但是在勞動者層面,並沒有發生同樣的變化。如果連自己去結社的權利都沒有,那每個勞動者只能作為一個單個的個體,沒有權利通過自由的結盟形成一個群體,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併購來組織一個越來越大的公司,而在職工這一方卻沒有這樣的變化發生,這種不對稱顯然不利於工人權益的提升。

  我們不能為了GDP的增長,為了保持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低人權的優勢,繼續限制工人結社的權利,甚至於罷工的權利。結社權利是最核心的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之一,這是基本的和根本性的,我們不能夠為了保持低勞動力成本而繼續去做這種限制。

  另外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這麼低,在江蘇、廣東以及其他地方的企業,即使是買了自動化生產設備也不太用,以後更加不會買了。因為他們發現,雇傭更多工人,可以做跟機器同樣的事而且成本更低,還不需要為了買設備做前期資本投入。他們還發現,用人工做時報廢的比例要低於機器流水線,於是,很多企業寧肯用工人組裝而不用機器組裝,這實際上是在重複中國過去幾百年的經歷,那就是很多經濟史學者認為,在中國康乾盛世和更早在明朝時期,中國經濟繁榮,出現了所謂的“勤勞革命”(IndustriousRevolution)。意思是說,那時期的經濟繁榮是靠苦力勤勞幹出來的,其前提是人們很能吃苦耐勞而且也不要求多少收入!

  但是在西歐,情況則歷來相反,因為西歐國家人很少,地相對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所以歷來人工貴,就逼著他們進行工業革命,逼著他們更多使用機器,讓他們走上技術不斷革新的良性循環。相比之下,當在中國以前和今天工人收入被壓得很低,同時人人都願意勤勞賣命的時候,反而沒有激勵去技術創新,長此以往,讓中國無法走出低勞動收入的惡性循環,這是“勤勞革命”的害處所在。

  如果繼續壓低勞工權益,對中國的環境破壞也只會更多、更久。很多人都希望中國繼續成為世界工廠,讓中國的出口總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繼續膨脹,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有一天世界一半,或者一多半的製造業業務工作都是在中國來發生的話,特別是在廣東,那必然意味著全球一半以上的污染也在中國發生,資源的消耗也必然是在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