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老北京人幽默 罵人都拐彎

http://www.CRNTT.com   2010-12-19 11:01:29  


 
  記者:所以您把他們的話都記下來,融入了創作?

  鄧友梅:是記了很多東西,但當時並沒想寫,直到“文革”結束了,才開始創作《那五》,那五多少有點文化,可清朝一滅亡,特權失去了,立刻生計維艱,而造反派的子弟們連文化都沒有,一旦失了特權,他們該怎麼辦?當時也是為了警世,不自覺地就把過去的那些積累勾了出來。

  記者:看您的《那五》、《煙壺》,以為您翻閱了很多檔案資料。

  鄧友梅:資料查得不多,因為太生硬,讀者一眼就能看出是拼上去的,況且那些記錄多是文言,非常簡約,只有三兩個字而已。
 
京味文學也許會消亡

  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京味文學一度非常繁榮,為什麼盛況很快就過去了呢?

  鄧友梅:那是因為一大批老作家在“文革”中無法從事創作,他們有積累,有創作衝動,一旦條件寬鬆了,自然噴發了出來。但在這些老作家之後,沒有繼承者。我們這一代對老北京的氛圍比較熟悉,但我們可能是最後一輩人了,比我們小10歲的,解放時年齡太小,記憶比較模糊,而更年輕的人,他們生活的環境完全被改變了,人群也完全不一樣,他們寫的是新北京人的生活,不再是傳統的京味。當然,北京在發展,成了全國的北京,並逐漸走向世界級城市,這也會造成其個性喪失。

  記者:雖然京味文學是個描述性的概念,不夠准確,但它所代表的審美樣式,會不會走向消亡?

  鄧友梅:有這種可能,一個文學樣式隨時代發展而消失,是很正常的現象,就像魯迅先生的雜文,後人再怎麼寫,恐怕也無法寫出他那樣的精神氣質來了。

尋找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

  記者:在您看來,老北京文化的魅力何在?

  鄧友梅:那當然是它的溫情了。過去胡同里幾代人都是鄰居,大家彼此關心,彼此照顧。鄰居家老太太身體不好,不用吭氣,大家就會來幫忙。胡同里的生活特別有規律,早晨8點賣豆腐的來了,10點賣菜的來了,大家天天碰面,幾天不見,就要上門看看,問是不是生病了,需不需要照顧。過去的四合院,正房是老人,東房住大兒子大兒媳婦,西房住小兒子小兒媳婦,關上門是小家,各自為政,開門就是大家,共享天倫之樂。站在四合院里,誰從哪門出來你都能知道。這種踏實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住在單元樓里,誰還知道對門是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