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給三字經去“糟粕”是權力致命的自負

http://www.CRNTT.com   2010-12-31 10:53:24  


誰能給《三字經》取“精華”去“糟粕”?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訊/“《三字經》這樣的精華並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自負地遴選、確定、告訴世人的。他們是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由無數父母、孩子、老師自發地選擇出來的。”《新京報》今日登載學者秋風的評論文章“誰能給《三字經》取‘精華’去‘糟粕’”,文章內容如下: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要求各地加強對傳統文化等專題教育內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認真甄別和篩選優秀傳統文化,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

  近年來,傳統文化出現了微弱的復甦跡象,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有家長、老師讓孩子讀經,背誦《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蒙學教材。從教育內容多樣化、中國文化重建這兩個角度,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這時候,山東省教育廳卻開始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人們的努力進行限制。這個原則人們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確。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來取,有人來去,對於這樣的事業,我有兩個疑問:誰有能力來“取”和“去”?

  法官之所以有能力判斷案件雙方的是非曲直,是因為他站在當事人之外。一個人或機構宣稱自己能夠對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著,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傳統之外,不,應該說是在傳統之上。自己高於傳統,自己不受傳統束縛。其實,這兩者緊密相關,總之,自己跟傳統無關,因而完全可以對傳統中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進行理性的權衡、判斷。

  第二個疑問是:即便這世間真有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相信,自己具有這個取、去的能力,那麼,他將按照什麼樣的標準進行取、去?他當然說,會按照正確的標準。問題是,他心目中的正確標準果然就是正確的標準嗎?對他來說正確的標準,對於別人來說就是正確的嗎?顯然未必。畢竟,對於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確的標準選擇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確,他就是這個世界的標準。

  揆之於歷史,在人們可記憶的歲月中,對於傳統,似乎都是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很顯然,採取這一原則的主事者相信,歷史已經終結了,傳統已經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傳統之外、傳統之上,可以像觀賞博物館中的展品一樣,挑挑揀揀。

  而他挑揀的標準,其實不過是自己的標準。這個時候,也無所謂標準了,因為,他不在傳統之中,也就根本沒有價值可言。他的唯一價值就是自身當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個東西,就是精華,不需要的東西當然就是糟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