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華盛頓的“後帝國時間差”

http://www.CRNTT.com   2011-01-18 10:38:40  


盡管美國已經開始相對衰落,其言談方式并沒有多少變化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訊/中國積極主動地參予重建中美關係的機會已經到來。我們不是唱衰美國而自娛自樂,我們的目的不是重新回到中美關係的舊軌道,而是開辟新的有效途徑。東方網今日刊發瑞士日內瓦大學終身教授相藍欣的評論文章“華盛頓的‘後帝國時間差’”,全文如下:

  美國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超級大國,對外交往的言行也開始頤指氣使,不可一世。此次金融危機對美國的這種態度並沒有造成多大改變,美國仍然用一種帝國的語言談論與他國的關係,比如在中美高峰會議前夕美國釋放出的種種信息。

  美國表示願意“重啟”(reset)兩國關係,以自己為主動方,向對方施與友善的政策。這個概念的深層含義是路線圖已定,只要中國跟著走便是。其實,中國需要的並不是重啟,而是“重建”(rebuild),因為金融危機後的中美關係必須做結構性調整。由於戰略互信至今不存在,雙方必須破土動工,重建一個新的避免戰略衝突的框架。現行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已經難以適應這個要求。此外,現行世界貨幣體系已經屬於過去,而不是將來,美國應當開始學會用正常國家的語言與他國打交道。

  當然,所有的大國在相對衰落階段都有一個漫長的重新調整的過程,歷史上稱為“後帝國時間差”。二次大戰後英國成為二流大國,但仍然以一流大國自居,長達20年左右。前工黨首相卡拉漢曾感慨萬分地說,英國在戰後最大的問題是長期以二戰勝利者自居,但我們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總體上是輸家。在“後帝國時間差”的影響下,英國對國內和國際政策沒有及時作出調整,最終導致了兩個重大錯誤:一是錯失了加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會,從而導致將重心放在維持英鎊兌換率堅挺的經濟政策,大大阻礙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英國病”。二是依靠“英美特殊關係”支撐其全球大國的地位,從而對英國的地區性的大國地位視而不見。

  同英國相似的是,美國對後帝國時代的調整目前也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這是因為美元仍然是國際最重要的貨幣。但從歷史上看,所有的帝國貨幣地位都會同英鎊一樣逐漸衰落,只不過人們意識到其衰落時間差很長。事實上,美元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被稱為“美金”,正是由於其直接同黃金掛鈎,而其他主要貨幣同美元掛鈎。這個體系能否生存下去,全靠美國的收支平衡的堅實基礎。自越南戰爭以來,美國幾乎沒有政府預算平衡,全靠外資借貸來彌補財政赤字虧空。現在更是變本加厲,用量化寬鬆手段直接出口通貨膨脹。從“美金”變成“美鈔”,美國的帝國財政基礎已經動搖。

  儘管美國已經開始相對衰落,其言談方式並沒有多少變化。就中美關係而言,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長期居高臨下的言論方式。美國政府和美國媒體,比如CNN,都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方式對華發表意見,譬如中國政治體制、人權、經濟政策等,所有這些問題似乎早有定論。而中國人則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對很多問題尚在探索之中,並無定論。另外,美國的所謂“中國通”,絕大多數連中文都沒通,但在對華政策上卻能侃侃而談,似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歷史,還能對政策“內幕”了如指掌。事實上,很多所謂中國問題專家做的是政策掮客的事情,游走於中美兩國之間,以“知情者”自居,獲取真正的信息。

  五年前,《華盛頓郵報》邀請筆者對中美關係的現狀寫一篇專評,筆者毫不客氣地用“華盛頓為什麼不會說中文?”作為文章的標題,引起中國專家的騷動。其實道理並不複雜。帝國心態者不必學習別人的語言,而臣民卻應當學習帝國的通行語言。所以美國人在西方國家中的外語水平最低。很多新興國家是學習發達國家經驗成功的範例,對外語的重視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在中國,研究美國的專家不通英文將遭貽笑,而美國的中國通則無此憂慮,照樣在學術和政府兩邊游刃有餘。不過,大多數中國通的自卑感很強,所以特別喜歡抱團扎堆,相互吹捧,這是華盛頓政策圈中的公開秘密。

  後帝國時代的中美關係的大調整即將來臨,我們必須對美國的強烈心理抵觸情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受“後帝國時間差”困擾的大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早先崛起時的那種創新和冒險精神已經蕩然無存,很難有新的政策動議,只是一心抱住既有地位不放。中國積極主動地參予重建中美關係的機會已經到來。我們不是唱衰美國而自娛自樂,我們的目的不是重新回到中美關係的舊軌道,而是開辟新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