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何去何從?

http://www.CRNTT.com   2011-01-25 09:49:07  


 
  不過,這一次的報道沒有那麼清楚,也不那麼讓人放心。示威者是什麼人?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想把國家推向哪裡?由於大多數西方分析家都將突尼斯視為“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中東地區是否會產生“骨牌效應”?

顯然是一場世俗的革命

  為了尋找答案,我仔細查看了新聞標題左側的大圖片。圖片中修建於19世紀後期的漂亮布爾吉巴大街上人山人海。據一些當地人估計,1月14日當天大街上的抗議者人數在5-6萬人之間。

  照片上的人都是些典型的地中海人面孔,他們大多是青年男子,年紀最大的也不過三十多歲。他們的下巴看來刮得光光的,我甚至用放大鏡也找不到一個留了胡子的人。

  人群中也有一些年輕的女性,但都沒有戴頭巾、面紗或穿罩袍。從照片來看,這樣的事情可以發生在那不勒斯、裡昂或巴塞羅那。

  示威者們高舉突尼斯國旗,和各種反對本.阿裡和他晚年的獨裁統治的標語及口號。在這些標語中,我也找不到任何提到真主、伊斯蘭教或烏瑪(伊斯蘭教信仰者們的共同體)的地方。
  
  這一切說明,這場歷史將稱為茉莉花革命的事件,顯然是一場世俗的革命。

  自起義開始後,推特與面簿上便充滿相關的帖子,談論的都是自由、言論自由、善政、多元化、民主與人權等話題。同這些理想不同的目標受到批評和往往被避而不談。這些帖子嘲笑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與卡塔爾電視台的傳教士卡拉達維(Qaradawi)酋長,把發生在突尼斯的事件硬同阿拉伯或伊斯蘭扯上關係。

突尼斯世俗起義不會有骨牌效應

  推翻了本.阿裡政權的示威者是一代受過教育的年青人,他們的父母是在布爾吉巴統治期間形成的人數眾多且持世俗觀念的中產階級。在這之前,甚至是在1881年法國統治突尼斯之前,可以上溯至18世紀末的歷屆持民族主義立場的領導人,都向歐洲和啟蒙運動尋求解決突尼斯所面對問題的答案。突尼斯的特性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中塑造的。

  突尼斯的事件並不會出現骨牌效應,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有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或一個現代和世俗政府的傳統。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若出現革命,結果很可能導致伊斯蘭主義者執掌政權,但這與突尼斯的世俗起義全然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