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旱災凸顯農業發展思路亟待轉變

http://www.CRNTT.com   2011-02-24 09:05:41  


 
  其次,造成目前農業發展後續乏力的主要原因還是市場化程度較低,農業發展積極性不高。我國政府長期以來雖然強調農業是立國之本,三農問題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實際問題處理中卻仍然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以農養工”思路。限制農產品價格,客觀上起到了提高工業品相對價格的效果,推動了工業經濟的超常規發展。

  這種發展模式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農業經濟始終難以得到正規市場化的發展機遇,政府保護收購價實際上演變為政府“限制收購價”。按照政府目前公布的2011年小麥收購價格,價格最高的白小麥也僅95元每百斤,比2010年上漲區區5元。折合為大宗商品交易單位,亦不過1900元/噸。與2月11日鄭商所強麥主力合約1109達到的歷史新高2999元/噸相比,實在有點過於廉價。

  這也難怪時常可以聽到媒體報道糧食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農民收入增長有限甚至個別地區還出現虧損的新聞。雖然政府與大型企業在上游生產領域實現價格限制,但其真實價格水平還是會在下游流通領域得到體現。這也是為何即便政府保住了上游價格,卻始終無法抑制食品價格、甚至通脹在下游擴張的根本原因。

  文章指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大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力度,放開農產品價格限制。只有當市場給出合理的價格信號時,社會資源(包括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才會大規模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與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用地規模不斷縮減,農民收入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問題。

  文章表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國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如果工農業不能協調發展,資源依然向工業不斷傾斜,一方面投入產出效率會遞減,另一方面也導致農業部門效率持續低下,拖累整個經濟平衡發展。目前的農產品供給深受災害天氣影響,並導致價格快速上升,推高通脹壓力就是典型的例證。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