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蔡元培後人拒絕遷墓北大

http://www.CRNTT.com   2011-12-05 14:45:58  


 
蔡氏後人不願遷墓

  11月24日,蔡元培孫女蔡磊砢赴香港蔡墓拜祭,對媒體表示,蔡元培歸骨北大呼聲不小,但蔡家人認為蔡先生墓應留在香港。新聞一出,為了蔡元培遺跡爭論不休的網友更加好奇蔡家人的想法。

  蔡磊砢現在是北京大學的一名講師,教育學院博士畢業之後就留校,主要從事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並兼任蔡元培研究會的工作。身為蔡元培後人的蔡磊砢其實年紀很小,2007年剛剛博士畢業。因為年紀的緣故,過去發生的事情和所謂“親歷歷史”,她並沒有太多的體驗:“我知道的也就是大家能看到的那些資料,只不過我因為我的身份翻閱得更多。”

  上世紀80年代一些關於蔡元培墓的聲音,包括《人民日報》副刊刊載過的相關文章,蔡磊砢回憶稱,“相關的報道,我們家屬都了解到、看到,我們也知道70年代末北大在香港的同學會組織起來去修繕墓地。歸骨北大的聲音可以表達,提出倡議的這些人本身也是敬仰我祖父的一批人,當中有很多是北大的、西南聯大的或者和北大有淵源的人,表達了他們對我祖父曾經掌校北大、作為北大校長的一種懷念、敬仰和熱愛。但是對遷墓這個事情,我們家人並沒有主動提出來,從來不曾向北大的校方提出這樣的要求。”

  30年前關於蔡元培墓的一些爭議,蔡磊砢並不認為是北大不願意接受蔡墓,而是當時香港還未回歸,墓地遷移諸多不便,蔡家人也並不認為墓地遠在香港是一個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還有一個時代的特殊性,當時想做這個事情其實都很難。當時我親耳從父親和姑姑那里聽到,他們並不覺得墓地在香港是一個問題,未必一定要把墓地遷回來。”

  蔡家人的想法是,入土為安之後就不要再打擾亡靈:“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祖父葬在那兒是一種入土為安;我的祖母也是居住在上海就葬在上海。我們希望老人家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不想對墓地做太大動作,遷墓會是一種打擾。另一方面,遷墓也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對於我祖父而言,這不是他一向的做事為人風格。我們作為後人可能也不需要這樣的一個變化。香港早就回歸了,應該說他現在是葬在中國的土地上,我們不覺得他一定要葬在北大。”

  網絡上關於“北大不重視蔡元培,不重視北大傳統精神”的議論,蔡磊砢覺得並非如此:“這麼多年,北大人對我的祖父都是非常敬仰的,北大師生都不是叫他校長或者蔡元培,而是叫他蔡先生,我覺得這就表達了一種愛。北大在清明的時候也會有相關的紀念活動。現在北大有一個我祖父的像,是當年1977、1978年的校友們捐資建的。北大有個元培學院,是以我祖父命名的。新生入校,都會到校史館去看,了解到我祖父當年他在北大的改革。學校會用不同的形式讓剛剛走進北大的同學去了解北大的歷史、北大的傳統。我祖父在當中也有他的一個位置。”蔡磊砢現在負責的蔡元培研究會,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批北大人設立的,幾任校長、校領導都在研究會擔任職務,這在蔡磊砢看來也是北大重視蔡元培的一個表示。“他們也覺得對蔡先生很敬仰,很願意擔這份責任。從北大的校領導來說,並不是說忽略了這個事情,其實他們也都在積極參與研究會的工作。在香港的追思紀念活動也都是有校領導參與的。”

  骨灰遠在香港,蔡家人並沒有每年都過去祭拜,上一次去是2008年,當時北大的師生也有參與。“對我們而言,墓地是有一些距離,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網上能夠找到的關於蔡墓的文字令人擔心:“萬墳如海,蔡元培的墳墓就淹沒在這樣的一坡墳海之中。”蔡磊砢剛剛去拜祭過,認為墓地情況沒有那麼糟糕。“墓地的情況還是不錯的,本身是一個墳場,管理還可以。網上能搜到蔡墓的照片,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是相對比較大的一塊區域,小石碑早就被換成了青麻石,葉恭綽先生寫了碑文。因為周圍還有其他墓,不可能做到那麼宏大,但是在那個墳場里,那不是一個普通的墓。保存修繕情況都很好。只有幾塊磚稍有移位。”北大方面曾經跟蔡磊砢表示要成立基金會,籌集墓地修繕的基金,北大在香港的校友會也會參加,目前基金會還在籌建當中,後續將會給香港的蔡元培墓加上遺像或者雕像。

  香港的蔡元培墓經常有人拜謁、送花,這也讓蔡磊砢覺得現在墓地的情況不能算糟:“打掃的大姐跟我說,她不知道墓地里是誰,但是看到一直都有人去祭拜,覺得一定是個偉人,她也經常給墓碑兩邊的鬆柏澆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