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財政預算是如何走向公開透明的

http://www.CRNTT.com   2012-08-08 11:17:55  


預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見的政府”變為“看得見的政府”
  中評社北京8月8日訊/“預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見的政府’變為‘看得見的政府’。‘看得見’,人民才有可能對它加以監督”。最新一期《中國改革》月刊(8月號/2012年8月1日出版)刊載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新軍的評論文章“美國財政預算是如何走向公開透明的”,全文內容如下: 
 
  預算問題絕不是個無關緊要的數字匯總問題,而是關係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實的大問題。沒有預算透明的政府是“看不見的政府”,而“看不見的政府”必然是“不負責任的政府”。
 
  預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見的政府”變為“看得見的政府”。“看得見”,人民才有可能對它加以監督。在這個意義上,預算是一種對政府和政府官員“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這是1907年成立的紐約市政研究局的預算改革者們解釋公共預算改革時強調的要點。從那時開始,“預算民主”改革成為了遏制官員腐敗和規範政府行為的突破口。而紐約市政研究局正是美國今天大名鼎鼎的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前身。
 
  那麼,美國的財政預算是如何走向公開透明的呢?
 
  ■ 危機催生的“預算民主”
 
  20世紀前,美國從聯邦政府、州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沒有完整的公共預算制度。那時,美國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都是由議會主導,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把它稱作“國會政府”。每一個政府部門都自己向議會爭取資金,自己掌控開支。議會對政府某部門的撥款只是一個總數,開支分類沒有的,細目也沒有。每一級政府也都沒有一份詳盡而統一的預算,都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事後報賬單。
 
  這時,紐約市的預算原則還是“以支定收”。財政決策機構由八人組成,包括市長、總會計師、市政委員會主席和五個區的區長。前三者每人有三票權力,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區長每人兩票,其餘三個區的區長每人一票。在每年的11月1日前,總會計師提出年度大致預算,由上述決策機構和市政委員會用15天至20天的時間來審議預算,並舉行聽證會。由於時間緊、缺乏專業知識等原因,審議大多流於形式,造成很多財政撥款並不符合實際支出部門的需要。例如,在1898年,紐約州議會就發現,紐約市的財政預算沒有包括道路建設資金和債務管理,從而導致這種預算既不完整準確、又不及時。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和議會都無法對政府及其各部門實施有效的監督,結果,為貪贓枉法留下無數機會,腐敗現象屢禁不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