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雲: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下一個40年

http://www.CRNTT.com   2012-10-08 10:07:05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訊/“必須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關係絕不是零和關係,廣闊的亞洲容得下中日的共同發展繁榮,放眼中日關係今後40年,現在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中日關係終歸是要好起來的信念,最終目標是要讓中日必須世代友好成為兩國國民認同中有機組成部分,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就是以兩國國民為本位的‘公共外交’。”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張雲:今天撰文“一山容得下二虎 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下一個40年”如是說。詳論如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這本應慶賀兩國關係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候,中日關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著實讓人遺憾,但嚴峻的形勢也為雙方認真思考下一個40年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日關係提供了契機。

經濟依存將加深

  首先,可以預見在經濟上中日相互依存的局面會進一步深化。如果說過去40年來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主要形式是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生產然後出口第三方的話,那麼今後40年這種單向的和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關係會向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對於日本經濟界來說,中國作為消費市場的作用會日益明顯,中國對日本投資會逐步增加。儘管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生產發式的轉變,某些行業中日之間將會出現直接競爭,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和轉型過程難度,中日經濟的互補性將會長期存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兩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在經濟交往上相互隔絕是不可想象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與此同時,在中日經濟關係的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應當成為雙方經濟關係的遠景目標。

  第二,在政治關係上,對於未來的預測將會困難得多,而且主要取決於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2009年,日本自民黨下野後的日本政治和治理結構正在經歷戰後前所未有的過渡期,如果日本政局逐漸穩定,兩黨政治格局相對成熟,具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人的出現將可能為在對外事務上做出更長遠的考量提供條件。當然,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個過渡期,現在做出任何樂觀判斷都是不謹慎的,但是必須確保不讓中日的分歧成為日本內政的犧牲品。保證兩國關係大局穩定關鍵有三條:一是堅持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特別是1972年《聯合聲明》第六條的“兩國政府確認,在相互關係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原則;二是保持克制冷靜,避免採取任何使爭議擴大化、複雜化、國際化的單方面行動;三是建立有效危機管控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