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專論:南台灣契作重塑兩岸“建構性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1:00:34  


 
  假若虱目魚契作不是全魚輸出,而是經過無刺魚肚、魚背等分解包裝,甚至加工成罐頭、真空包、魚鬆魚丸、魚鱗膠原蛋白等,形成虱目魚處理的產業聚落,增加更多當地就業機會,則兩岸交流將可注入更多支持力量。

  假設契作能繼續擴大標的,以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台南農業為例,從3800戶的虱目魚養殖戶,延伸到3700戶的柳橙種植戶、2480戶的哈密瓜種植戶、1400戶的香蕉種植戶……都能實施契作,則政治支持力量更可茁壯。

  可是,契作從政治面考量出發,卻還是需回歸經濟面的市場供需才能持久。如果產品銷售到中國大陸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兩岸產品的快速通關等作業無法順利,甚至在台灣這邊的生產管道出現阻礙,使得市場機能無法有效發揮,則契作的曇花一現,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果,雖然虱目魚在台灣,尤其在南部新鮮烹調後成為珍饈美饌,營養成分更富含維生素A、B、E與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以及鈣、磷、鉀、鈉、鎂、鐵、鋅等營養素,但佳餚需符合消費者口味,否則終被市場淘汰。因此,開發中國大陸消費者接受的口味,加工成為容易調理與食用的包裝,適合現代上班族需求等,真正打開中國大陸市場,才是根本之道。

  進而言之,除了到中國大陸的快速通關、檢疫,乃至於有專用通道、減半收費、快速執法的“綠色通道”確立之外,台灣這邊的生產管道也應通暢,不能受制於大盤商抵制、冷凍庫不足等問題,真正做到“種(種栽)、養(養殖)、加(加工)、產(生產)、供(供應)、銷(銷售)”一條龍的目標,則契作才能可長可久,為增進兩岸關係作出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