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百無一用的鹽業專營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11:00:08  


十餘年來,打破鹽業專營的聲音不絕於耳
  中評社北京4月2日訊/中國鹽業體制改革啟動十餘年未見起色。既得利益者中鹽公司為操縱食鹽市場,從中牟取暴利,不斷拼凑借口阻撓改革,以致鹽改總是“空歡喜”,從未真正採取行動,幾次不了了之。

  網易新聞評論另一面今日登載署名雨晨的評論文章“百無一用的鹽業專營”,十餘年來爭議聲漸強的鹽業專營制度究竟還有無存在必要?全文內容如下:

  3月8日,淘寶網因違反了《鹽業管理條例》中關於食鹽不能跨地區銷售的規定,被要求所有食鹽下架後;日前,重慶再次破獲了一起非法經營私鹽的大案,繳獲的冒充食鹽的工業鹽近90噸。十餘年來,打破鹽業專營的聲音不絕於耳,鹽業專營在當下也早已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 以“國家利益”為名保全專營,其基礎已不存在

  鹽稅的貢獻已日漸減小,不能再以“保障稅收”為由說明維持專營的合理性

  中國歷朝歷代都實行了鹽的專營制度,最初的主要原因是稅收。因為認識到鹽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又無可替代的物資,而對其徵稅能有效保障稅源的穩定,所以自春秋時期起,統治者幾乎都施行壟斷鹽業的制度,禁止民間私自製造販賣。建國之初,鹽稅仍為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但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鹽業專營在增加財政收入上的作用已日漸減小。鹽稅占國家稅收的百分比由1950年的5.49下降至2006年的0.04。

  中國鹽產量世界第一,食鹽供給充足,專營與“社會安定”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食鹽業關係到社會安定”是在“食鹽匱乏”的預設條件下才能得出的結論。古代,乃至建國初期,食鹽因相對缺乏,才成為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休戚相關的物資。以前中國的鹽以海鹽為主,因受氣候影響大,產量不穩定。近十年井礦鹽和鹽湖發展迅速,很多內陸地區都以湖鹽和井礦鹽為主。鹽的產能從1987 年的1800 萬噸猛增到2000 年的4000 萬噸。2011年,中國鹽產量8198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位。

  ■ 專營單一供應碘鹽,引發碘過度疾病

  在現有的專營體制下消費者只買得到碘鹽,即便因碘過量患上甲狀腺疾病也得繼續“被補碘”

  制鹽企業按中鹽公司的計劃指標生產碘鹽,消費者購買時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被動接受加碘鹽。這使公民健康出現新的問題,不論是碘充足地區還是碘缺乏地區都出現碘攝入過量的問題。中國營養學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加碘鹽中,碘含量一般在每公斤20至50毫克,中國人每天的攝碘量就達到了200至500微克,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的200微克/天的安全標準。中國醫科大學教授經過五年研究證實了在一些高碘區,如果再在鹽裡加碘,就容易誘發甲亢和甲狀腺結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特聘外科專家:“我們去年一年就收甲狀腺癌就看了205例,比十年前要高十倍。”

  取消專營能讓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生產不同種類的食鹽供不同地域的消費者購買。有了競爭的鹽業市場,並不會導致碘鹽的消失。“取消專營生產企業就會為了成本不加碘”,這種說法並不成立。鹽加碘成本很低,1噸食鹽加碘的成本不到20元。加碘鹽與非加碘鹽會根據消費者的需要達到一種平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