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曙光何以2300萬“買”院士?

http://www.CRNTT.com   2013-09-23 13:39:46  


 
  中科院學部工作局9月11日發出聲明,表示在張曙光參選過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曙光“花錢參評”相關的投訴。在此次有關方面的司法調查中,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除其本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外,中科院將按照院士章程的規定和程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面對這樣的回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沒有張曙光的主動招供,絕大多數公眾根本無從知曉中國科學家最高學術稱號的評選,竟然糾纏著令人驚駭的權力和利益角逐。

  幸運的是,張曙光兩次競選都以失敗而告終,2009年僅僅少了一票。而這關鍵的一票為中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殿堂保留了最後的底褲。有必要為那些堅持評選原則和基本學術操守的院士致敬。

  但隨之引發的對當下兩院院士評選規則程序的質疑卻持續升溫。

  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一是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候選人要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方為有效候選人;二是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也可以推薦候選人。隨後,各學部常委會組織召開本學部評審會議,對初步候選人逐一進行評審。全體與會院士進行無記名投票,按得票數多少為序,產生本學部正式候選人。最後,由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三分之二以上選票的候選人,按照本學部的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成票數的多少為序依次入選,成為新科院士。

  顯然,前兩步是存在巨大人為操作空間的,如果再有利益輸送、權力干預,往往會為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

  張曙光不過是利用手中職權實踐“官而優則士”又一典型案例。而此類事件頻發,與兩院行政化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在沒有真正意義的學術獨立、社會監督保障下,很難保障整個評選過程不受到外部力量尤其是權力左右。加上初選過程中往往是特定小圈子的死循環,近親繁殖、師生幫襯、門閥林立的現象難以杜絕,終淪為學術腐敗的溫床。

  其中學術造假也順勢而生。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在70~79歲之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占到了四成以上,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齡就高達74.3歲。中國工程院目前最年輕的院士鄧中翰今年45歲。按照人才學的基本共識,任何一個科學家,峰值年齡在38歲左右。

  這形成一個悖論:占據行政資源和財政資源的院士往往已過從事研究創新的最佳年齡,而年輕人在論資排輩中遲遲不能出頭,於是,不少國家級課題出現院士拿項目不參與只掛名的怪現狀,並對有才幹的年輕科技人才產生了嚴重擠出效應,這也就可以理解北大、清華基礎學科的畢業生這些年為何保持無比驚人的出國留學率。

  在此情況下,鐵道部官員張曙光不惜重金進行學術造假也就有了巨大的現實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