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成澤被處決後的中國外交關係或更惡劣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0:52:37  


 
  中國如何正視“文革”的制度性循環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鄧小平為了推動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而選擇與本身體制的妥協。在二十餘年之後,即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其《決定》決策過程,這種妥協,又再一次得以體現。妥協的邏輯,以保守換開放。經濟體制、包括以經濟為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均以政治體制的更加保守,得以保全或作為妥協的條件。因此,經濟體制改革的尺度,取決於政治體制及領域讓步的寬幅。很顯然,這一取向的可持續性,將會非常困難!

  朝鮮處決張成澤之後,中國需要迅速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及《決定》的這一延續1991年“以保守換開放”思維進行調整或反省,以加速和深化本身尚未穩定的政策主張,使之不再對經濟領域的《決定》貫徹形成掣肘、或者埋下更加惡化的隱患。假如仍然繼續既定思維,則很難保證經濟領域的全面改革的預期目標真正實現、或者加劇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直到如今,我們尚未看到政府對朝鮮處決張成澤之後的中朝關係、中國外交關係,進行正負評估。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與美國、中國在東海之日韓、中國在南海之諸國,均在進行著或明顯或隱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無論什麼取向,但肯定對中國不利,這是必然的結果。在中國進行了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後二十餘年,世界已經慢慢地忘記或忽略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特色,特別是取得高速經濟增長(暫不論是通過什麼樣的代價)之後,世界對中國的疑惑或疑慮,同樣包括了制度的優劣性,變得更加寬容,而這種寬容,為中國的發展環境帶來了現實的彈性空間或餘地。在朝鮮處決張成澤之後,世界突然發現,中國與朝鮮的某種同質性,原來如此接近。中國的一邊,是美國是西方是世界發展主流;中國的另一方,則是如朝鮮這樣被世界公認的不安全國家,即使不說其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但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落後的政體,則無人可以否認。

  在東西之間,在左右之間,在開放或繁榮與封閉或落後之間,中國何去何從?這既是現實選擇,同樣也是超越既往的戰略反正。

  中國改革:或距離偉大不遠

  假如說任何風險,都可能是更進一步的機遇。中國,又一次面臨這樣的歷史機遇,似乎暗含著世界需要中國的現在,可以超越1991年的那種妥協的糾偏,或者提示著中國可以超越以保守換改革的思維邏輯,而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一次本質的、真正革命性的修正。

  與1991年鄧小平的改革困難,所面臨的組織內部保守勢力相比較,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及《決定》決策過程,所面臨的阻撓和困難程度,已經顯得非常赤裸裸,甚至可以明晰到既得利益者階層,由此從經濟領域的嚴重腐化,到對組織深入骨髓的侵蝕。同樣是對組織的生死存亡,但2013年的中國會更加複雜。而這一更加複雜的背後,則又顯得非常明朗和單純,起碼無需再對“姓資姓社”之類進行無謂的回避和辯駁。從某種意義上,2013年的中國改革,所面臨的阻力,是自上而下公認的阻礙或者公憤。這是在1991年不敢想象的有利於改革的社會基礎和公認,假如1991年鄧小平面臨的這一環境和趨勢,則可能不會採取明知道日趨被動的以保守換改革的策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