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分析:莫讓“民粹對衝”破壞兩岸互信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6-01-23 00:08:15  


 
  誠然,此次“攻占”行為就是這種“亞文化”的體現,而發起“攻占”的大陸網民們也並不是殺紅眼的“義和團”,他們更多抱著一種調侃、遊戲的心態。但是,這種行為不僅不被台灣年輕人所理解,而且經過一些不負責任媒體的炒作和煽動,將島內政治中敏感的“悲情意識”激發出來,以至於淪為政治勢力操作的工具。從“東京影展風波”、“張懸事件”到如今的“周子瑜事件”,雷同的情節不斷重現,兩岸被激化的民粹卻不斷加碼。“爽”的是少數網民的低級趣味,“痛”的是多數兩岸同胞的內心。

  因此,兩岸各界有識之士應該嚴肅地注意到這一系列現象。在反覆強調“兩岸政治互信”的同時,也應重視當前“兩岸社會互信”的新特征與面臨的新問題。

  兩岸社會互信問題需正視 影響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與社會互信,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共榮共生。在當前的兩岸關係格局之下,政治互信是靠政治領袖自上而下地建構,而社會互信則是靠基層大眾自下而上地積累。政治互信扎實了,能為厚植社會互信提供良好的氛圍;社會互信鞏固了,能為深化政治互信提供堅強的靠山。反之,當政治互信遭遇動搖、轉折甚至瓦解時,社會間的不信任感就會如瘟疫一般蔓延;兩岸社會之間的敵意越強、感情越脆弱,政治互信被侵蝕的速度就越快,給兩岸政治領導人回旋的餘地也就越小。

  以島內的“逢中必反”為例,它原本只是冷戰“反共恐共”思潮的遺留物,但在選舉政治下,操作兩岸對立成為一些政黨屢試不爽的“票房迷藥”。於是,“逢中必反”從最初的“病灶”逐漸惡化為癌細胞,如今已經擴散到島內政治、經濟、社會的每一寸肌體之中。而這些“逢中必反”的言行,經網絡傳到大陸,自然而然成了大陸網民的“動員令”。所以說,對台媒臉書頁面的“攻占”,可以理解為一部分大陸民意對於島內“逢中必反”的不滿與反制。但這樣的“互撕”實際上撕裂了兩岸的社會互信,進而對兩岸政治互信產生負面的影響。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借星雲大師之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包容的智慧”。兩岸社會應該學會相互欣賞,而不是高築敵意的心墻。接二連三的“集體狂歡”,實質上是無聊的情緒宣洩。當兩岸的網民從“對峙”惡化為“對衝”時,反過來必將對來之不易的兩岸互信基礎帶來嚴重的傷害。在這樣的情形下,無論是大陸媒體還是台灣媒體,都不應該成為操弄民粹的鼓吹手,而是應該成為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推動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