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裕慶:兩岸應如何配合體驗性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6-03-20 00:31:07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鄭州3月20日電(記者 王永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昨日在第二屆中國民間智庫建設暨港台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表示,兩岸本來不缺交流,更不需要再花經費深人交流,而是現在缺的是深入交流後的將心比心。溝通與交流要有新方式,運用科技來深入交流與溝通,是得到最低成本與高效益的方式。

  3月3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政協工作報告中指出,“開展面向台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針對在大陸就讀台灣學生的就業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引發兩岸各界的廣泛關注。

  王裕慶對兩岸青年體驗性交流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來自台灣的青年,都喜歡用自己單獨的方式了解大陸,背包客的方式了解大陸也是他們通常體驗交流大陸的最好方法。未來大陸對於島內台灣青年人的交流,似乎應該換種方式。尤其是那種死板開會形式與固定參觀景點方式都應該改變,僅需要給他們三卡(門卡、公交卡和電話卡)與充分在大陸逛的時間,使得他們徹底了解大陸社會,並且也可以讓他們真正知道大陸社會的一切。其餘的如到地方用背包客的方式游玩和交流也是另外一種更好的體驗性交流。王裕慶表示,因此,大陸方面不論是官方組織的交流還是安排交流課的單位,都應該多鼓勵來自台灣的同胞自己用背包客的方式來大陸交流,而不要用傳統死板的開會與論壇。

  其次,對在大陸的台灣同胞來說,大陸不應因台灣政治局勢的改變,而開始對台灣同胞表現出冷漠與排斥。台灣同胞也應該多體諒大陸政府與人民的苦心,而不應該僅是要求大陸擴大溝通與交流,忽視自己沒有盡到呼籲台灣政府給予同樣是同胞的大陸學生與大陸配偶的福利與提醒台灣政府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重視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交流是雙向的,當台灣各界大談同理心與國民待遇時,同胞們是否也應該用同理心照顧在台灣的大陸同胞?王裕慶表示,兩岸本來不缺交流,更不需要再花經費深人交流,現在缺的是深入交流後的將心比心。溝通與交流要有新方式,運用科技來深入交流與溝通,是得到最低成本與高效益的方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