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慶平:九二共識形成過程及對兩岸發展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7-10-25 00:03:17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特約作者 李慶平)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蔣經國核定台灣地區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由相互對抗期,正式進入和平交流期。
 
  當時,蔣經國在做此一重大決定時,有其時代背景,八十年代的台灣GDP每年平均8.4%的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的成長,使台灣產生堅實的中產階級,這個階層是台灣進步的力量,也是穩定的力量。但中產階級有其特性,要求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同時也是分享政治民主化成果的族群。
 
  經國先生意識到台灣在迅速巨大的變遷中,他認識到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一九八七年七月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及報禁,在此一背景下,老兵要求返鄉探親,已是合理的要求。經國先生打開了這扇門,兩岸關係立即進入新的時代,即和平交流的時期。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辭世,繼任者李登輝先生面臨的,除了探親,隨後的是貿易及投資。赴大陸經商的台商,成為台灣經濟一股新的動力,廣大的大陸市場,正是台灣商人拓展的對象。
 
  台商對大陸投資,從一九九一年的三十四億美金,到一九九二年九十億美金,一九九三年已超過一百億美元。非官方統計則更高,從一百五十億到四百五十億不等。從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一年,台商在大陸投資共3815件,1992年一年之內即超過前六年的總和,1994年底台商對大陸投資已達10000件以上。
  
  政府面臨此一新情勢,必須要考慮,要用法律來規範對大陸的交往,也要設立新的政府機構來處理兩岸交流所延申的事務。一九九一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成立,做為政府的民間中介團體,海峽交流基金會也正式掛牌。
 
  政府此時的政策是“功能性的交流從寬,政治性談判從嚴”,因而陸委會與海基會共同負起兩岸因交流所延伸的問題。前者是負責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後者是在政府授權下,執行處理委託的兩岸業務。
 
  一九八O年代至一九九O年代的初期,大陸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大陸第一目標就是要兩岸先坐下來談,有了正式接觸才會有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