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俄烏戰爭安全挑戰與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5-17 00:10:00  


 
  第五,全體系制裁有威懾性,也有其限度,濫用可能適得其反。美國應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原則上排除了直接出兵參戰,因為那樣就相當於宣布“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美國在戰略上並未做好準備。但不參戰不等於不行動:一方面是全體系的軍事援助和輿論譴責,信息戰、網絡戰早就鋪天蓋地,甚至蔓延到中國社交媒體之中;另一方面則是祭出了霸權大殺器SWIFT系統。美國聯合其西方盟友將俄羅斯踢出了SWIFT系統,並進行了貿易體系的嚴厲制裁。這是非熱戰條件下美國的“制裁核彈”,其震撼效果非普通國家可以承受。金融是貿易的血液,切斷金融管道,貿易就被迫中斷,而俄羅斯在基礎能源、農產品、高科技、航空航天等方面與全球產業鏈聯繫密切。這種超限制裁必然是兩敗俱傷的,而且必然警醒其他大國發展基於金融安全的、規避美元霸權的國際結算體系。人民幣國際化及其自主結算系統就是這種戰略刺激背景下的產物。事實上,在全體系制裁的“道德熱情與快感”短暫過去之後,西方包括美國自身已經開始感受到制裁的“回火效應”,如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對美國公司採購俄羅斯能源的行為不加以禁止,歐盟也在能源交易上留了缺口。

  第六,直接談判、多方斡旋及相互安全保障的制度化是烏克蘭戰爭走向終局的必由之路。這場戰爭不能打成持久戰,否則俄羅斯難以長期支撐戰爭成本,烏克蘭人民將流離失所,而美國與歐盟也會遭受持續戰爭消耗帶來的複雜和嚴重的損害,更關鍵的是二戰後建立的聯合國框架與多邊主義治理秩序將面臨崩潰。和平是至上的,但實現和平需要從本質上解決各方的安全關切和利益平衡問題,否則即便一時和平也是浮冰一樣不可靠。烏克蘭與俄羅斯需要面對面直接談判,國際社會需要多方建設性斡旋,相互安全保障尤其是北約東擴的自我節制需要法律化和制度化,這樣才有助於終結烏克蘭戰爭。洩憤式“制裁”或“軍援”祇會讓戰爭持久化,讓烏克蘭焦土化,讓烏克蘭人民“難民化”。當然,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若涉及國際法上可確證的罪行及責任,以及烏克蘭政府涉及在烏東地區的“種族滅絕”罪行,也需要通過有關的國際司法程序和協議機制加以確認和追究,不給衝突解決留下尾巴和隱患。

  二、主權與安全的邏輯衝突:全球安全治理的困境分析

  烏克蘭戰爭中,主權與安全的話語與法理衝突是值得理論上深入分析的課題。吊詭的是,一向壓制主權話語而以人權、民主等普適價值干預他國內政的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這一次卻對烏克蘭主權竭力捍衛。主權是國際法的根基性原則,但安全關切及其制度化也從來都是國際法與國際關係的核心議題,沒有持久的安全保障,就沒有主權的穩定性和規範性。我們在分析烏克蘭戰爭時,要盡力避免話語和範式的單調化陷阱。

  俄國以“特別軍事行動”進入烏克蘭境內作戰,試圖保護烏東“獨立”的兩個親俄共和國並尋求推動烏克蘭的“中立化”。從俄羅斯觀點來看,烏克蘭戰爭的本質是北約東擴帶來的國家安全危機,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就確立清晰的安全保障法律框架的多輪磋商與外交努力宣告失敗,俄羅斯要通過展示軍事實力的方式獲得與北約的談判地位並尋求有利的安全保障機制。從北約觀點來看,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屬於主權國家事務,俄國不應干預,而俄國進入烏克蘭領土作戰屬於侵略行為,是以武力改變主權國家地位,在國際法上無法接受。俄羅斯強調自身安全關切被忽視甚至踐踏,美國強調北約東擴的自由和烏克蘭主權的完整。兩種立場截然對立,國際法鬥爭空前激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