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高雄廈門港口經濟合作機遇與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5-22 00:06:49  


 
  一般認為,港口經濟是利用港口優勢所形成的區域經濟,其內涵包括港航及以港航為依託而發展的臨港工業、商貿、旅遊等相關聯產業。作為本地區與外界物資與資訊交換的重要載體,港口經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歷史演進視角觀察,高雄港口經濟的發展明顯經歷了興盛與衰退的過程,目前要擺脫發展困境面臨不少挑戰。作為後起發展的廈門港口,與高雄區位相近,是隔海相望的港口城市,雙方不僅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血緣、地緣、文緣聯繫,而且也有著相似的經濟社會發展結構,兩地交往交流的歷史悠久。在當前形勢下,積極推進高雄與廈門港口經濟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兩個城市特別是高雄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二、高雄港口經濟的衰退

  高雄港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國際港口,自20世紀60年代起伴隨台灣經濟發展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高雄港口在全球航運界的地位快速上升。1986-1987年,高雄港集裝箱呑吐量連續2年全球排名為第3位,1987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77.9萬TEU。①高雄港在全球貿易主航線中已躍升為東亞第一“洲際樞紐港”。高雄港的繁榮發展大大促進了周邊關聯的工商經濟發展,隨著高雄臨海工業區建設發展,高雄市區範圍擴張,形成大高雄都會區。

  (一)繁榮局面下的潛在危機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高雄港集裝箱吞吐量的全球排名略有波動,但自1993年至1999年,又連續7年保持第3位排名,基本維持著“洲際樞紐港”的地位,1999年集裝箱吞吐量提升至698.5萬TEU歷史新高。②儘管如此,在表面穩定局面的背後高雄港實際面臨的潛在危機已逐漸增大。

  一是,支撐高雄港繁榮的台灣經濟開始弱化。由於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改變結束了台灣經濟高速增長,台灣進入轉型發展,以往對外貿易“大進大出”的繁榮景象逐步消失。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電子資訊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與主要出口產品,而這些高科技產品大都價值高、體積小,空運需求超過海運需求,高雄港拓展業務空間因而大幅縮小。特別是,台灣產業的空間佈局是北部以電子科技產業集群為主,而以高雄為中心的南部則是集聚傳統的重化工業、鋼鐵、石化及機械等產業。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期後,台灣長期纍積並被壓制的各類社會矛盾不斷爆發,以傳統工業為主導的高雄地方經濟在此起彼伏的環保運動、勞工運動等的衝擊下踟躕不前。

  二是,大陸經濟崛起發展,高雄港的“搶先”優勢減弱。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內部巨大市場的潛力日益顯現,並日益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沿海港口也相應加快發展。在此背景下,海峽兩岸的國際物流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國際物流經高雄港海運轉口量趨於減少。而作為大陸改革開放“窗口”的香港港口業則從大陸製造業快速發展與對外貿易的大幅增加中獲得極大利益,1987年起香港躍升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和最繁忙的集裝箱運輸中心。特別是,由於海峽兩岸遲遲未能實現“三通”,兩岸間接貿易往來大都要通過香港中轉,香港因此成為高雄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