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閩南方言與兩岸文化交流調研分析 | |
http://www.CRNTT.com 2024-06-26 16:02:38 |
四、研究討論及結論 (一)海峽兩岸青少年對閩南方言持積極認同態度 數據顯示,福建閩南地區與台灣青少年在閩南方言態度總分及三維度上得分均在中上水平。說明兩岸青少年對閩南方言都持積極認同態度,對閩南鄉音有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平時使用閩南方言交流的機會較多,主要是家庭內部成員間的交流,且都抱持閩南方言應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的美好願望。 語言使用是一種語言認同行為,更是一種身份認同行為,是個體藉由某種語言向其他人或群體表明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將何去何從的一種方式。閩台青少年對閩南方言懷著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說明兩岸青少年因為這份濃濃的閩南鄉音擁有心靈相通、信任相助的情感基礎。同時,語言體現著社會關係,語言認同也是文化認同的表現。閩台青少年喜歡使用閩南方言交流,也願意保護與傳承閩南方言,說明閩南方言作為凝聚閩南族群精神元素的社會基因之一,能够為海峽兩岸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與精神認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 [圖1:歸屬感需要在家庭親密度與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間的中介作用] (二)家庭親密度對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有顯著預測作用 為深入探索影響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的因素,對家庭親密度、歸屬感需要與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做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三個變量間均呈顯著正相關,且家庭親密度與歸屬感需要能顯著正向預測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中介效應檢驗發現,家庭親密度對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的直接效應顯著,歸屬感需要在家庭親密度與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家長心目中的語言地位影響家庭語言的選擇與管理,語言的地位與語言的傳承正相關⑧;同時,孩子的語言能動性,即孩子主動選擇某種語言,也極大地影響了家庭的實際語言使用⑨。本研究結果與已有文獻的結論相似,家庭親密度能預測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表明家庭內部情感因素會影響兩岸青少年對閩南方言的學習與使用。 本研究數據還顯示,海峽兩岸青少年的歸屬感需要都處在較高水平,且在家庭親密度與閩南方言態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歸屬感是個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和發揮社會作用的前提,同時歸屬感也是個體文化認同與傳承自己文化的基礎。個體有了歸屬感,他或她就會更加認同本族群的文化,也更願意為本族群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說明歸屬感需要作為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是影響兩岸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的重要內在心理因素。 五、政策咨詢與建議 (一)多方合力,保障閩南方言傳承發展空間 國家和地方要加大保護閩南方言的宣傳力度,從政策層面適當增加保護閩南方言的指導。可以在台灣與福建設立閩南方言生態保護點,提高全民對閩南方言價值的認識,積極營造閩南方言交流氛圍,提升閩南方言傳承共識。衹有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閩南方言的生態環境才能得到保護,閩南方言最終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教育部門和學校要起好引導作用,持續加強中小學生鄉土文化和語言教育,在教材編寫、語言使用場景拓展等方面制定科學系統的方案。特別要建設一支專業的閩南方言師資隊伍,儲備一批熟練掌握閩南方言的教師,保證方言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要發揮學校對家庭方言教育的指導作用,促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盡可能提供青少年浸染閩南方言的良好氛圍⑩。 家庭交流是方言學習最主要的途徑,閩南方言的傳承與發展也主要通過家庭傳承的方式得以進行。地方政府各部門應持續加強對閩南方言使用的指導,積極鼓勵家庭成員使用和學習閩南方言,在家庭中營造方言交流環境,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閩南方言態度、提升閩南方言能力、增強閩南族群的方言自信。 (二)深耕渠道,助推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兩岸要實現“一家親”,兩岸同胞要實現“心靈契合”,不僅經濟社會領域要融合發展,文化融合更是關鍵環節,衹有文化融合才能真正拉近兩岸民衆的心靈距離。可見,閩南文化是閩南族群共同的精神家園,是兩岸融合的催化劑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依托。 利用新媒體促進海峽兩岸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青少年是新媒體的重要受衆,利用快手、抖音、微信短視頻、騰訊、嗶哩嗶哩、愛奇藝等各種網絡平台宣傳閩南方言,打造青少年感興趣的閩南方言節目,如舉辦兩岸閩南語微電影大賽、原創閩南語歌曲大賽等,積極搭建兩岸青少年交流分享平台,共同營造良性互動的閩南方言社會環境,通過語言共振引發情感共鳴,增進兩岸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根、祖、脈的認同與歸屬。 充分利用民間力量,不斷擴大閩南文化交流主體。以語緣、地緣、血緣為紐帶,深入挖掘“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內涵和時代特徵,不斷開發兩岸交流活動項目⑪。如開發海峽兩岸旅游專綫、定期舉辦海峽兩岸民俗藝術文化節與海峽兩岸美食文化節等,讓兩岸更多的同胞交流更為便捷與廣泛,同時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提升理解與信任品質,推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與心靈契合。 閩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統一與保障。應當在福建和台灣,以家庭為單位,傳承良好家訓家風,并鼓勵以閩南方言為媒介,推動兩岸閩南文化融合,增進兩岸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助力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參考文獻: ①戴慶廈.(1993).社會語言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②高一虹,蘇新春,周雷.(1998).回歸前香港、北京、廣州大學生的語言態度.外語教學與研究,2,21。 ③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④陳松岑.(1999).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語言教學與研究,1,81-95。 ⑤陳燕玲,林華東.(2013).泉州地區城鄉學生雙言生活狀況對比調查.語言文字應用1,74-81。 ⑥費立鵬,沈其傑,鄭延平.(1991).“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初步評價——正常家庭與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員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5,198-202。 ⑦Leary, M.R,Kelly,K.M,Cottrell, C.A,et al.(2013).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need to belong scale:mapping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6,610-624. ⑧黃南津,李金陽.(2017).普通話的推廣與客家方言的傳承——基於廣西客家方言使用情況調查,玉林師範學院學報,1,24-31。 ⑨Curdt-Christiansen, X. L.( 201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Tollefson, J. W. & Pérez-Millans, M.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⑩吳潔,馬睿哲.(2021).閩南方言在台灣播遷的歷史脈絡與現狀——以漳州方言為例.東南傳播.11,33-36。 ⑪林曉峰,曾萱.(2018).閩南文化在推進兩岸“心靈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徑.閩台文化研究.2,5-12。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4月號,總第316期,P107-112)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