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香港國民教育 任重道遠

http://www.CRNTT.com   2009-10-29 13:33:05  


香港需要大力強化國民教育
  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訊/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國民教育、任重道遠”,強調:“青少年是社會國家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國家,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以擁有“中國人”的身份而倍感自豪。”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剛剛公佈的二○○九至一○年《施政報告》中再次重申“推行國民教育,任重而道遠”,的確如此,國民教育的推行和國民身份認同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面對很多挑戰,儘管路途曲折,但只要我們抱一顆赤子之心,積極面對,堅守信念,希望就在前面。青少年是社會國家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國家,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以擁有“中國人”的身份而倍感自豪。 

  2009年這個特別的年份,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60年一甲子,一甲子一輪迴,6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漣漪,但對於新中國而言,這60年確實是一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光輝歷史。60年的風雨兼程,60載的拚搏奮鬥,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正在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推進國民教育刻不容緩 

  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特別行政區,今年也是香港回歸祖國的第12年,12年間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機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國民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港人對於國家的認識、認知和認同在過去的10多年間,不斷增強;愛國愛港的觀念獲得了廣大港人的普遍認同,這正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也是香港回歸以來,最令人可喜的變化。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歷史背景曲折複雜,經歷了近150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即使香港已回歸祖國12年,港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國家”、“民族”、“文化”等觀念仍十分薄弱。今年時值新中國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也剛剛走過了30個年頭,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均在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化,身處這股發展的洪流之中,我們不得不再次深刻反省,香港推行了10餘年的國民教育存在怎樣的問題,應該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推進國民教育? 

  香港曾經歷英國長逾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管治”,回歸前,基於歷史原因,如何認識國家這個話題並未得到廣大港人的認同,整個社會大環境亦不鼓勵年輕人探討國民身份等議題;社會上甚至充斥一些對國家情況的負面導向,以致年輕人對新中國國情及發展的探討態度十分冷漠,甚至存在很多誤區。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客觀上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國民教育的推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國民教育成為特區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同時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國民教育得到全社會的支持和響應。就以香港中華文化總會為例,文化總會從創會伊始,便以團結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團結香港一切愛國愛港的力量,積極推廣青少年的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質”和“量”的飛躍 

  推行國民教育,要讓年輕人從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全面認識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國家。今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香港文化總會舉辦了“我心中的祖國”全港中文徵文大賽,這也是我們繼2005年舉辦“全港中學生《基本法》中文徵文大賽”及2007年“共建和諧社會 迎接美好明天”全港徵文大賽之後,第三次舉行徵文大賽。由第一屆的50多間中學參與,到本屆的151間中學、13間大專院校參與,三次徵文比賽的參賽稿件均逾萬份,且每一次都創出新的紀錄。這是國民教育推廣中“量”的增長,說明文化總會兩年一度、連續三屆舉辦的青年學生徵文比賽,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財力,得到了正能量的回報。而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徵文比賽這樣的形式,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所獲益。我們提供機會讓年輕人深入思考自己與國家,香港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而這樣一種思考是建立在對國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認識之上。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青年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認識,由以往的被動接收,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吸取,化被動為主動,這是國民教育推廣中一個“質”的飛躍。通過青少年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國民教育的正面力量在年輕人中間擴展、開花結果,影響力不可小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呼籲全港的中學“全校參與”徵文比賽,並得到全港中學的校長、老師、學生、家長的積極響應。這三次徵文比賽,不僅提高了香港青少年的中文寫作水準,更進一步掀起了全港青少年愛國愛港的國民教育熱潮。 

                     國民教育利港利民 

  香港回歸12年以來,從特區政府到民間有識之士,均認識到推行國民教育的重要所在,要明確地培養年輕人國民身份的認同。但是,目前在推廣國民教育的過程中,鑒於歷史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成長的階段中,對國民教育的掌握和對國情的了解並不全面,以致在推行國民教育中或力有不逮,或存有偏頗。所以,推行國民教育,首先要加強對師資的培訓,特區政府及教育局應該提供一系列的師資培訓課程以提高教師對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及當代國情的認識。 

  了解國家國情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便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各類徵文比賽。作文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寫作過程中,老師會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素材,學生也會自覺通過閱讀、上網、相互討論等方式加深了解。通過這樣一種積極的互動,學生能夠充分深入地認識到自己的國家。再者,學校可以舉辦不同類型的國情教育展覽,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其中。學生不再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是展覽活動中每一個環節的真正參與者。國情教育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參與感與主動性,讓國民教育成為學生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一部分,而非停留在刻板的說教形式。 

  此外,要將國民教育引入課堂之中,學校可製作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協助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國民教育,如通過拍攝視像圖片、短片,或播放幻燈片等多種形式,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及當代社會發展情況等,通過生動、鮮活的方式進入學生腦海,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國民教育應該古今並重,均衡進行,讓年輕人不僅要了解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歷史遺產,同時也要加強對當代國情的認知。鑑古可以知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年輕人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年輕一代了解、感受到祖國燦爛文化中的勃勃生氣,發自內心地對中華文化心生親近之感,從而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以至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政府應加強與民間團體合作 

  在此方面,特區政府可大有作為。首先,應該加強政府跨部門之間的合作,如教育局與民政事務局及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或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合作,推出各類型的國民教育展覽,或與學校合作開展多種多樣的國民教育活動,如可定期組織學生於金紫荊廣場觀看升旗、唱國歌,也可舉辦國旗、國歌、國徽、憲法、基本法的學習班,讓學生對國家政制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通過舉辦生動的國情講座、香港與內地交流訪問等方式,讓年輕人了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整體發展方向、現代化中國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入了解當代中國的國情。對國情的了解,有利增強青年人對國家的熱情,從而產生進一步了解國家的興趣及對國家的關注,令年輕人自然而然對自己祖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讓國民教育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目前,香港組織到內地的交流團絡繹不絕,希望這種交流不要流於形式,而要注重質量,真正令青少年親身感受到祖國的變化和進步才是主要的目的。 

  政府亦應加強與不同民間團體的合作,透過政府與民間的緊密合作推動國民教育。如可提供一個網上平台,連結所有由特區政府及相關機構所舉辦及安排的國民教育活動信息,為各界和各團體提供參考、聯絡的交流渠道,目前教育局成立的“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值得借鑒及推廣。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剛剛公佈的二○○九至一○年《施政報告》中再次重申“推行國民教育,任重而道遠”,的確如此,國民教育的推行和國民身份認同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面對很多挑戰,儘管路途曲折,但只要我們抱一顆赤子之心,積極面對,堅守信念,希望就在前面。青少年是社會國家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國家,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以擁有“中國人”的身份而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