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在非洲”:全球體系的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0-02-25 14:04:03  


 
  真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但是,媒體全都弄錯了。影響非洲發展的主要力量不是中國,而是基於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削減社會開支的新自由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國只是剛剛開始融入這個體系。同為這一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中國與各西方國家在非洲有諸多的相同行為。只不過,中國還有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貿易和投資活動,通常,這些活動對非洲的吸引力更大些。 

  1995年,中非貿易額為30億美元,但在2008年達到了1070億美元。可這也不過是中國外貿總額的4%。然而,這已讓中國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夥伴,同時,非洲從中獲得順差。至於中國從非洲進口方面,“中國在非洲”這一媒體話語大量關注的是石油。常常有人聲稱,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致使非洲長期依賴石油出口,而這將妨礙非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產業和製造業。 

  的確,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產品中大部分是石油和天然氣(62%)以及礦石和金屬 (17%)。可是,2008年美國進口的非洲產品中88%是石油和天然氣,餘下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礦石。中國對非洲石油生產的投資僅相當於西方跨國公司的 8%,占非洲石油投資總體的3%。在非洲的石油出口中,中國僅獲9%,而歐洲和美國各獲得33%。 

  西方國家不願意給的低價

  中國還把石油交易與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打包,向非洲提供低息或無息的財政資助,項目建設 成本遠低於西方國家願意提供的價格。2006年到2013年間,中國已經或即將向非洲提供28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和貿易信貸。由中國提供貸款的基 礎設施項目發生腐敗的幾率也比較低,因為這些項目通常由中國政府直接雇傭的本國公司建造。相比之下,西方國家提供給非洲政府的多用途援助款更容易滋生腐敗。20世紀90年代,原本用於烏幹達(Uganda)基礎教育的援助款項中,五分之四都沒有到指定學校的手中。 

  針對中國出口,“中國在非洲”這一話語的焦點幾乎完全落在基本消費品和其所謂的負面影響上。中國商品甚至被指要為非洲紡織服裝業的衰落負責。可是,2000年左右,當中國商品首次大量進入非洲市場時,非洲紡織服裝業早已被20世紀八九十年 代國際金融機構強制的貿易自由化所破壞,根據要求,這些非洲國家要向發達國家的二手服裝和新服裝開放市場。而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中國商品要比非洲從其它國 家進口的商品便宜得多,更不用說那些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公用事業收費昂貴、政府腐敗而生產成本高昂的本地產品。一項英國政府的研究顯示,中國出口到非洲的 產品主要取代的是發達國家商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