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8:06:51  


 
  和“捧殺派”相對的是“‘中國模式’威脅派”。“威脅派”不僅看到了“中國模式”的存在,更看到了“中國模式”對西方的長遠影響。這些人看到中國經過了數十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時發現中國的發展並沒有根據西方的邏輯,向西方人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相反,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而這個模式已經頗具競爭力。他們相信,尤其在發展中國家,“中國模式”已經對西方模式構成了很大的壓力。“威脅派”中的一些人,更是把“中國模式”提高到價值論的高度,認為“中國模式”所表達的就是一種和西方不同的價值,不僅對西方價值構成競爭,且說不定會取代西方價值。

中國內部也觀點歧異

  和“捧殺派”與“威脅派”不同,西方很多人並不承認“中國模式”的存在,我們可以稱他們為“‘中國模式’不定論”。這些人大多看到中國的發展所包含的種種問題和制約因素,不認為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種可以稱之為“模式”的東西,也不相信中國的發展模式可以持續。他們中間,有一些是比較了解中國發展的,能夠從比較深的層次來看待中國問題。他們看到了中國體制內部的種種弊端,評估著中國會不會解體甚至崩潰。但是,也有一些人則是在意識形態上敵視中國,他們希望中國解體和崩潰。在這些人看來,中國根本不配產生一個模式。

  有趣的是,與西方相對,在中國內部,對“中國模式”也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大贊“中國模式”的,認為不僅存在著一個“中國模式”,並且這個模式較之西方模式優越。人們可以稱之為“中國模式”的“左派話語”。左派並不諱言他們“確立”“中國模式”,是要和西方爭取國際話語權。左派裡面很複雜,有的從毛澤東思想那裡尋找“中國模式”的起源,有的從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那裡尋找“中國模式”的理論根據,也有從比較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模式”。概括地說,儘管左派對“中國模式”作了很多經驗性的研究,但對“中國模式”的評介過於意識形態化。當從特定的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時,客觀性就少了,他們有關“中國模式”的話語也就流失了接受度。

  與左派相對,親西方的自由派則不承認存在著“中國模式”。對自由派來說,或許根本就不需要“中國模式”,因為中國的發展是否成功,取決於中國是否能夠發展出西方式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在現有體制不改變的情況下,“中國模式”從何談起?自由派因此往往是以西方為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如果中國是桔子,西方是蘋果的話,在自由派看來,桔子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把自身改造為蘋果。在桔子沒有變成蘋果的時候,桔子本身就什麼也不是。

  第三種觀點可以稱之為“‘中國模式’未定論”。他們的出發點當然和西方不同。這種觀點大多盛行於官方學者和官員中間。他們認為,中國還處於發展過程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現在提“中國模式”還是過早。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則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秉承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政策,相信中國自己不宜宣揚“中國模式”,擔心會造成不好的國際影響。

  理性而言,“中國模式”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是蓋房子,房子蓋好了肯定有個模式。問題在於如何看待和評介這所房子?這裡既可以用比較科學和客觀的方法,來研究有關這所房子的諸多問題:這所房子是怎樣的?如何蓋成的?為什麼會蓋成這樣而不是那樣?這所房子是否根基牢固?如何改進?等等。但也可以用“審美”的角度來看待這所房子。如果是後者,那麼政治化和道德化等傾向性就變得不可避免。很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待“中國模式”問題大多是從“審美”的角度進行的。對客觀存在的“中國模式”沒有什麼認識,對其“審美”的評論倒是不計其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