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聞周刊》收購戰:中美何以都不惜代價?

http://www.CRNTT.com   2010-08-30 09:29:17  


 
  按說,這樣一個連雞肋都算不上的拍賣品,能有一個買家光顧就應該感謝上帝了。哪裡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不料,當中國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官方報業集團之一的“南方報業集團”,聯手成都博瑞,組成“大財團”來美國投標----而且出手大方,不計價格,一心要把《新聞周刊》拿下來----時。卻意外吃到了美國的“閉門羹”。一句話:美方不管中方多麼有誘惑力的報價,就是不賣!

  中國要收購美國的《新聞周刊》自然是由於中國崛起的“軟實力”的需要。要向外界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而不是西方媒體眼中失真的中國。畢竟打造一份媒體需要幾十年的精心營造,哪比的上直接收購來的直接。相對於重新打造的成本(物質成本,時間成本),多花點錢,甚至不惜代價,也是很划算的。更何況收購《新聞周刊》事關中國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形象、事關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事關東西方的良好溝通,其作用和意義也絕非有形的物質所衡量的。為了收購成功,中國選擇了實力雄厚、而且是頗有自由派立場的南方報業集團,首席談判者還是奧巴馬訪華時“欽點”接受採訪的《南方日報》編輯向嘉,用心也算是良苦。

  面對這樣好的買家,《華盛頓郵報》應該心存感激才對,至少也應該是心中竊喜,甚至來一個獅子大開口也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華盛頓郵報》不僅堅決的拒絕了中國的收購請求(中國是第一個出局的),而且更以僅僅一美元的價格白白送給了美國哈曼國際工業集團創始人西德尼.哈曼。不僅如此,這位買家只答應承擔雜誌的部分債務。《華盛頓郵報》本身將繼續保留《新聞周刊》的員工養老金資產以及特定的員工債務。令人稱奇的是,現年91歲的哈曼是靠經營音頻設備起家的成功商人,他經營的高級音響公司和媒體素無瓜葛,可稱外行領導內行。

  顯然,這是一起令人大跌眼鏡、超出正常邏輯的交易:象徵性的一美元、賣家僅承擔部分債務、《華盛頓郵報》本身還要承擔沉重的養老金、外行領導內行。這哪象一個自我標榜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西方現在還沒有完全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哪麼美國又算什麼市場經濟呢?都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只講政治,不講經濟,哪麼今天的美國又算是什麼呢?

  還有,美國一向追求新聞自由和多元化,為什麼就不願意選擇既可以甩掉包袱,又可以增加一種不同聲音的多贏結局呢?更何況美國對自己的普世價值一向自信心滿滿,難道還如此懼怕中國的宣傳不成?還擔心美國人民的辯別力而被洗腦,被中國和平演變嗎?還有,美國一向嘲笑中國只有“宣傳,沒有新聞”。現在中國主動送上門要自曝其醜了,為什麼不為美國人民保留一個難得的反面教材呢?都說美國強大,如果連一份不同聲音的報紙也懼怕,看來也不過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