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別總怪中國富人不捐錢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10:14:46  


 
  清朝蘇州府曾有慈善義倉179家,求醫送葬上學無錢者均可獲助

  明清是中國古代慈善制度日趨完備的時期,也是民間慈善真正組織化、制度化的時期。這體現在當時義倉的大量興起,義倉最初出現於隋代,發端於官府的倉儲制度,是官府為應對不時之需設立的常備糧倉,隨後演變為地方鄉紳的宗族救助機構。在明清時期,面向全社會的義倉慈善制度發展完善。由民間集資建設、由地方紳富管理、救濟所有災民的義倉大量出現,並且成為常備倉儲。以義倉最為發達的蘇州府為例,從宋至清,蘇州府共有義倉179家。救濟內容除了災荒的救濟外,也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無錢求醫送葬者,婚喪嫁娶無力承擔者,以及失業在家,或者求學缺乏費用者,都可以獲得救濟。其中代表性就是蘇州的豐豫義莊。豐豫義倉是鄉紳潘曾沂於道光七年(1827年)在他的家鄉蘇州,“罄其田二十有五頃”建成的,以備里中荒年平糶及諸善舉之用。

  民國“慈善總理”熊希齡捐出全部家產,辦孤兒院設施超美國

  進入民國後,富豪做慈善被發揚光大,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在這個時期的慈善事業曾經達到過一個得到國際上普遍認可的高度。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大富豪熊希齡曾被稱為現代中國的“慈善之父”、民國“慈善總理”。其先後主持了順直救災、北五省救災、湖南義賑等一系列大型災賑活動。尤其以1917年的順直救災最為著名,在此次賑災活動中,熊希齡憑個人威望向全國發出“為天津災民請賑電”,率先捐款。並憑借個人抵押向外國洋行借款數百萬元作為救濟專款。順直救災結束後,有二百多災童無人認領。熊希齡決定在香山設立慈幼院。香山慈幼院規模最大時在院兒童達到二千人。慈幼院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不僅收容兒童並且提供優質教育。在熊希齡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師資力量與教學設備堪稱一流,甚至超過美國同類機構。1932年,他更將全部家產捐獻給救助兒童的慈善事業。

  ※如今中國富人為何不捐錢?

  對比當下慈善事業舉步維艱的現狀,人們更喜歡將矛頭指向富豪們缺乏與其擁有的財富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感。的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富人的慈善貢獻不可同日而語。但與古代、近現代中國本身相比,當下富人的貢獻也相差很遠,這究竟是哪出了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