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陶冬:貨幣政策的退出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1-03-13 09:52:56  


 
  美國是這場量化寬鬆運動的主力,也是維持QE的死硬派。美聯儲的政策目標既包括物價,也包括就業,以核心CPI通脹為物價標的。儘管美國失業率有所下降,但就業機會的創造十分緩慢。儘管能源、食品價格高企,但核心通脹並未失控。在“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思維下,筆者認為伯南克的思路是以進為退,在QE2於6月底結束後,QE3上馬的機會頗高(當然,資產購買數量可能少於QE2)。日本仍徘徊在通縮的邊緣,日本銀行的退出還是遙遙無期。

  文章分析,危機至今已有兩年半,央行在貨幣政策上開始踩刹車,從經濟周期、貨幣政策周期上看十分正常,但是此次“退出”卻充滿著風險。

  首先,此次貨幣擴張的高度一致性,決定了政策一旦分道揚鑣後,市場風險非常之高。美國擴張與新興市場收縮所帶來的板塊撞擊、歐洲退出與美聯儲QE3所帶來的匯率波動,均是風險的源頭。

  其次,過去兩年的貨幣擴張以量化寬鬆的形式展開,今後一段時間流動性風險必然大過利率風險。全球資產價格的上漲,建立在泛濫的流動性及超低短期市場利率的基礎上,因此政策退出對市場的衝擊,大過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第三,一些國家主權債務情況仍在惡化,國債市場處於高危期。央行退出踩錯點,隨時可能觸發新的全球性震蕩。

  第四,各國央行各自為政與全球資金的互動,是今天一對突出的矛盾,一國政策出錯,全球市場連鎖遭殃的風險不可小視。

  第五,這次通脹的兩大主力是食品與石油,加上地域政治不穩,沒有一項是在央行控制範圍之內的,加息、減流動性對抑制通脹的短期效果未必理想,但是經濟、市場卻會因此作出負面反應。

  文章最後說,危機時,大家萬眾一心,政策推出時也可以不計成本,不考慮時機。危機過去後的“退出”,則更需要技巧、智慧,時機與力度的把握對最終結果至關重要。各國央行要各行其是,但是資金卻是全球的,市場更是互動的,一國政策的失敗所帶來的後果,隨時可能引出聯動效果。這就決定了退出政策失誤的隱含風險是前所未有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