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鳴:中國的大學還有救嗎?

http://www.CRNTT.com   2011-05-07 07:12:52  


 
  人們都知道,中國的大學,不是中國的國粹,而是引進的產物。雖說京師大學堂開辦較早,但真正開始在中國開設大學課程的,還是外國人。中國人辦大學,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既有走出去的學習,也有在家門口的學習。教會大學的競爭,至關重要。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是國外大學多少年積累的經驗,也是大學要想辦好所必須遵守的規矩。人家按這個規矩辦了,而且辦好了,你再辦,如果不按這個規矩辦,就辦不好,甚至按這個規矩辦,不下比別人更大的功夫,都比不過人家。辦不好,那你的生源就不好,甚至沒有了。民國期間, 也不是沒有權力機構,想滲入大學,也不是沒有民辦大學,出現牟利化傾向。但是,在競爭中,這些跡象都成不了氣候。 民國也有大量的野雞大學,專門給那些需要“文憑”的準備的,但是,這樣的大學,沒有人在意,等於不存在。辦大學的人,不管你是誰,只要想辦好大學,就只能按規矩來。那一時期軍閥辦的大學,比如張學良辦的東北大學,唐繼堯辦的東陸大學(雲南大學),曹錕辦的河北大學,之所以還差強人意,就是因為他們大體上都能按規矩來,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大學。

  雖然說,民國的大學傳統,早已不複存在,但是現在辦大學,本質上還是得跟先進國家接軌。如果根本不打算接軌,只強調自己的特色,我們現在就該辦舊式的書院,不需要辦什麼大學。所有的學科分類,還是按我們的老一套,經史子集,而不是今天的什麼理學、工學和法學,大學生也不該學外語的。當然,大學的研究論文,也更不該追求SCI數量。像現在這樣,跟人家半接軌,而且不守規矩,實際上更可怕。講學術,不講求學術自由,追求SCI論文,不講求論文的影響因子,辦大學,大學卻像機關。這樣的大學,無論大樓蓋了多少,設備進了多少,總歸用處不大,號稱已經是普通教育的大學,連國家產業升級的技術人才都提供不了。所以說,要想大學有用,還是得接軌,像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那樣,老老實實比著香港科技大學來辦。

  不過,在目前的狀況下,讓大學按南方科大的模子辦,並不現實。由於有壟斷經營的保障,無論大學爛到何種地步,中國人只要沒都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去,它們就有市場,因此也就能保證自己的壟斷利益,它們也就沒有動力改革。所以,打破僵局唯一的出路,就是開放。不僅多一些像深圳南方科大這樣的異類大學,而且允許民間開辦高層次的大學(不像現在這樣,只允許民資辦低層次的三本院校),而且打開大門,讓外資和教會來辦大學。原有的教會大學,應該恢復。如果擔心政治失控的話,可以由政府制訂有關政策法規約束之。

  眾所周知,中國這些年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這要歸功於改革開放。但實際上,所謂改革的前提,就是開放,如果不開放,就沒有改革。沒有走出去,引進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就無從談起,現代企業制度,也無從建立。市場化不可怕,產業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規矩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中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某些領域還存在著壟斷,整個市場還存在著看得見的手——權力的操控,這都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標。而就大學而言,嚴重的問題是,全領域都是官僚化的壟斷經營,這樣的產業化,才是真正的罪魁。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感到,現在的大學,連當年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學都不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