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渤海灣漏油事故 真相能滲漏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1-07-05 14:35:04  


 
丁寅:海上漏油不是只關中海油利益的“私事”

  2011年07月05日07:13 來源:中國網 作者:丁寅 

  中海油海上原油滲漏事件已經過去“將近”半個月。之所以說“將近半個月”,是因為現在公眾不清楚這次原油滲漏事件具體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也不清楚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即使是在“被逼”回應後,也依舊是疑團重重。(7月3日 中廣網)

  集體失聲,已經不是中海油的第一次了。去年5月13日,南海一號鑽井平台曾發生過一起溢油事故,中海油一直沒對外公布過事故詳情。而這次回應時,不僅删除網上信息,還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帶過:6月上、中旬發生滲漏,附近海面出現油膜,目前滲漏點已經得到控制。連事故時間都不明,如此回應讓誰能相信其真實性和滲漏點已得到控制的結果。

  都說家醜不可外揚。這話沒錯,但這句話的適用性是建立在家醜沒有影響到周圍居民的生活,沒有損害社會道德風尚,沒有觸犯法律的前提上的。而中海油的漏油事件,恰恰就不屬於這不可外揚的範疇。這已不單單是事關企業利益的私事,而是事關公眾安全的大事。面對這類和公共利益相關的事件,信息公開是企業和相關部門必須做的第一步。因為這已屬於“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重要信息,不僅企業本身需要主動公開,作為當地政府部門,也應主動介入,主動發布。

  處理海上漏油並不是個簡單的技術活。之前的墨西哥灣和大連漏油事故,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處理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而且對海洋和居民都有重要影響。在對待這類重大事故時,需要的是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而用“附近海面出現油膜、目前滲漏點已經得到控制”這類語焉不詳的句子,就如同西方人面對中式菜譜學做菜一樣,“少許鹽、油”,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精確,是信息公開的重要方面,因為唯有精確,獲取信息的公眾得到的才是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否則就成了一種為了公開而公開,那和PS出的領導懸浮照有什麼區別,那是將公開視為了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不是自己應主動承擔的責任。

  說到底,中海油之前遲遲不對外公布消息和後來的模糊回應,都是在企圖欺騙公眾。這裡頭有顧及企業顔面的考慮,也有穩定人心的考慮,但無數次的公共安全事件已經說明,在這類事件上任何隱瞞都只會導致謠言的泛濫,以致引起更大的恐慌,最終給企業聲譽和政府部門公信力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公眾不是采油專家,但都具備一定常識,可這種對情況的不完全掌握和對知識的不全面了解,遇上企業在事故後近半個月裡不聞不問和最後一句含糊其辭的回應,其結果就是各種準確、不準確的信息在網上任意發酵,於是公眾就在這種不確切的信息海洋裡飽受恐懼和憤怒的煎熬。這樣的信息公開顯然不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有的行為,更遑論一個國企在面對公共利益時,肩負著更高的責任和道義。

  不論是從國企的性質,還是從公共安全事件的處理程序上說,公眾都對這次的漏油事故有充分的知情權。這至少需要中海油和相關部門做到如下幾個程序:領導、公司重視;信息及時公布,定期更新相關數據;追責到底;科學告知。可至今為止,這些程序一個都沒完成,也因此,公眾安全在和企業自身利益對比的考量中,被置於完全被漠視的地步。這樣的事故發布心態,又靠什麼來重建人們對安全的信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