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知識精英流失全球第一

http://www.CRNTT.com   2011-11-15 11:58:34  


 
  中國如何面對精英移民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國際移民,其中不乏作為社會中堅的精英階層,通過留學、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等方式移居海外,大多前往歐美澳加等西方發達國家。 

  人們不禁產生疑問:這些高素質人才往往都是耗費了本地社會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的資源才培育出的精英,恰是當下稀缺的人力資本,如此輕易就流失海外,中國怎麼辦?其實,早在我們遇到這個問題之前,亞洲的不少後發國家和地區也都經受過類似的困擾。 

  後發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經歷 

  在中國大陸之前,印度、新加坡和台灣都曾經歷社會中堅階層大流失 

  說到中國在亞洲的鄰居,首先要把視線投向印度。 

  大英帝國在南亞次大陸漫長的殖民歷史,為印度留下了全套英文教育的傳統。儘管難免帶有南亞口音,英校出身的印度學生仍能直接與西方人溝通,聽說讀寫都不成問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印度學生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學習數理、財會、商貿、管理、醫學等等專業課程,這使他們能夠更容易地與西方社會接軌。加上海外印度人社群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跨國移民網絡很自然地將大量印度青年才俊送往西方社會。 

  從1960年代開始,印度社會也曾為人才外流而感到憂慮,甚至有人提議應對這類移民徵稅,以彌補本地社會的公共資源流失。不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印度逐漸意識到,移居海外的留學生和專業人士儘管遠離故土,但是卻沒有中斷與家鄉的聯繫和互動,並且不斷為印度本土及其國際形象輸送價值。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印裔移民的僑匯多年來占據全球僑匯排行的榜首;海外印籍印裔學者和專業人士每年都為印度國內機構帶來眾多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2000年《時代》周刊對美國各族裔移民進行評比,印度人被評為“最聰明的移民群體”,因為全美有超過20萬印裔富豪,他們不僅富有,而且受過高等教育,同時,他們在矽穀及其他領域的突出成就,也令印裔美國人的正面形象時常上鏡。這些事實漸漸平複了印度本土對於人才外流的不滿,並開始視這類移民為一股潛在的積極力量。 

  除了印度,新加坡也是一個值得參詳的近鄰。自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建國以來,這個島嶼國家經歷了一段頗為艱難的掙扎求存時期。 

  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是周圍穆斯林海洋中的華人孤島,在區域國際族群政治中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同時,新加坡又是歷史上華人移民的重要樞紐,有著廣泛的跨國華人網絡聯繫。因此,許多本地華人中產家庭往往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通過家庭團聚、技術移民或投資移民前往英美澳加者頗眾。 

  對於一個僅有數百萬人口的小國而言,這樣廣泛的社會中堅人口流失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於是,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吸引海外高素質移民。例如,新加坡在中國大陸、印度和東盟國家分別設有專項獎學金,全額資助這些國家的資優學生赴獅城修讀大學本科。根據獎學金合同條款,學生畢業後需留新工作,一般以三至六年為限。那麼這些外國學生是不是都會留下來定居呢?顯然不是。不過,即便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最後選擇離開獅城,但是在這個南洋小島旅居近十年的經歷,卻在他們的生命裡留下抹不去的印記,從而使新加坡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跨國網絡及社會資本,也成為這個小國彰顯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元素。 

  在華人移民脈絡裡,台灣亦是不得不提的個案。從兩蔣時代開始,留學海外就是不少台灣普通家庭對其子女的最高期待。由於早年兩岸局勢變幻莫測,許多台灣留學生紛紛定居海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留學的高潮時期,只有20%的留學生學成返台。 

  這一波人才流失以1979年為頂點,當年回流的留學生僅占8%。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的亞洲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台灣經濟並未因知識型人才外流而受挫,仍然能夠飛速發展。到1980年代中期,台灣的人才外流速度開始放緩,而1985至1990年間,留學生的回流比例則爬升至33%。緊接著,台灣迎來了產業結構提升的挑戰,勞動密集型企業式微,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主導。於是,回流的海外專才嘗到了“百年不遇我逢時”的甜頭,台灣島內的高科技產業也因此得到長足的發展。不僅如此,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迅速擴張,大量留學返台人士加盟本地高校,著實打造出相當整齊的師資團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