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缺失批判 小品衰落

http://www.CRNTT.com   2012-01-30 14:54:00  


 
小品無批判,自然沒市場

  2012年01月30日05:35 重慶時報 作者:毛建國

  央視春晚已經落下帷幕,趙本山的缺席,留下不小的遺憾。和鼎盛時期的16個語言類節目相比,今年的7個節目少了一半還多。1月28日晚,哈文接受採訪時直言,小品已經沒市場。(1月29日《北京晨報》)

  小品和相聲是“哥倆好”,說小品沒有市場,和說相聲沒有市場差不多。現在,很多相聲演員都已經改行,有的當官了,有的唱歌了,有的演戲了,留守的像馮鞏也說不清是在演小品還是在演相聲。可沉沉灰色中,卻還有著郭德綱德雲社火爆的亮色。同樣,當哈文感慨小品沒市場時,趙本山和徒子徒孫們還被多家地方台追捧。

  這是種對立的現實。可現實邏輯是,當市場出現對立情況時,原因往往不在需方而在供方,在於供方沒有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同是小品,過去與現在明顯不同。過去的小品,或許表演形式還很粗糙,但內容卻很大氣,關注的是大社會,反映的是大主題,流動的是大情懷。可現在的小品,似乎只剩下了幾個小品名角相互拿名字拿相貌貶損取樂,剩下了拿底層群眾開心調侃。當諷刺不再時,小品怎麼可能還有市場?

  人們喜歡的小品,應該是文藝界的雜文,以小見大,諷刺中有著深深的人文情懷,調侃中有著對社會變革的反映和思考;而不是小品文,小情小調,小打小鬧。當然,不能說小品文沒有市場,但如果雜文寫成小品文,那還要雜文幹什麼?同樣,如果小品失去批判的力量,一味變成插科打諢、油腔滑調的小丑戲,那倒不如看馬戲團表演。

  小品無批判,自然沒市場,這也是包括相聲、小品在內眾多批判性節目漸冷的重要原因。如哈文所言,小品的疲軟是一個整體性態勢,“到了春晚這種特殊節點,其實本身就很難”。但要看到,小品的問題不僅出在創作、表演等環節,舞台同樣是一個重要方面。哈文表示,大家已經不靠春晚這一個平台獲取笑料。這句話很有代表性,一定意義上表明,春晚舞台本身就把小品定位為提供笑料。春晚對小品起著風向標的作用,當春晚拒絕批判時,平時小品就不可能有批判。這也一定程度上證明,當前小品出現的問題,相當程度上是由於春晚好惡引起或者推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