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鄧聿文:解讀中國人的三中全會情結

http://www.CRNTT.com   2013-11-12 10:49:46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人們期待三中全會,是在期待最高領導推動改革,以打開目前徘徊不前的改革局面。自中共在30多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啟中國改革大幕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與體制改革相關,梳理一下七次三中全會的主題和通過的決議,“改革”二字赫然在目。十一屆三中全不用說,它的意義已經寫在中國歷史上,1982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8年十三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8年通過的《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是經濟體制某個方面的改革決定。本次三中全會根據此前政治局會議的精神,是要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使得改革以來的歷屆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使命。

  而三中全會之所以被賦予這樣的使命,又跟中共的全會慣例有關。自中共十二大後,黨代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已形成制度,而在黨代會後,五年裡大概召開六、七次中央全會。一中全會一般在黨代會閉幕後的翌日召開,主要討論並選舉中央最高領導層,二中全會則在黨代會召開的次年春天、全國兩會召開之前舉行,主要討論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和全國政協領導人人選建議名單。三中全會則在當年秋天或冬天召開,主要討論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因此,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背景下,三中全會出台的決議,往往被視為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主政綱領,對此後五年國家經濟形勢產生很大影響。

  這似乎解釋了人們為什麼對三中全會有這樣的期待。但即使中共全會已經形成了在三中會議上討論改革話題的制度慣例,之前的三中全會,好像沒有哪次像今次一樣,人們對全會的召開感到格外迫切,連國外都高度關注。究其原因,只能說,與今年以來的形勢有莫大聯繫。從習李上台後的一年表現來看,中國社會經歷了希望到失望再希望的過程。鑒於胡溫十年在改革上無大的作為、社會矛盾迸發的現況,人們期待習李上台後能夠大刀闊斧地革除陳弊,把十年浪費的光陰追回來。更因為習李是最有條件重新啟動改革的,他們沒有歷史包袱,又處於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中,中國的角色和地位比過去大大提高。而他們上台之初,也確實在改革上有若干言語和行動,激發了社會的想象和期待,如“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善用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等,似乎前途一片光明。這是習李和社會的“蜜月期”。然而,就在人們信心百倍地以為習李將會大幹一場時,突然間烏雲密布,倒憲潮起,隨後一系列詭異的事件出現,把人們高漲的改革熱情打到谷底,對習李從希望到失望,社會的一種幻滅感也就油然而生。

  儘管如此,習李畢竟沒有說不改革,九、十月他們在外訪和國內視察中又釋放了一系列改革信號,隨著全會的臨近,官媒加足馬力,鼓吹改革,終於又把人們的好奇心吊起來了,想看看這個“規模和力度都空前”的改革究竟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但經歷了前期的幻滅,此時的“好奇心”多了一份理智和清醒,對“383”改革方案的熱炒和疑慮就是一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