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霧霾與體制的邏輯鏈

http://www.CRNTT.com   2014-03-01 09:04:00  


  中評社北京3月1日訊/霧霾是當下的重要公共議題,很多人把它歸咎於體制。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是,霧霾與體制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因果關係與邏輯鏈呢?

  公地悲劇的陷阱

  東方早報發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劉遠舉文章稱,空氣是一種典型的公共品,對公共品的使用,往往會遭遇公地悲劇的陷阱。哈丁在《公地的悲劇》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牧民在公共草場放牧,雖然牧民們都知道草場上的羊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但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由大家負擔,所以,從自己私利出發,每個人都會選擇多養羊獲取收益。

  公地悲劇的原因在於資源不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權,這就會導致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所謂私人成本,是指個體、企業進行某項活動所付出的成本,而社會成本是指社會為某項活動付出的成本,通常包括私人成本與社會其他個體為此項活動所付出的成本。

  解決公地悲劇的辦法就是,政府介入調節。不過,政府介入調節,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排污方面看,其實,在當下中國,在污染這件事情上,個人、企業、政府本質上並無太大的不同:地方政府官員為GDP帶來的政績,企業為更高的利潤,個體為了舒適取暖、開車,都在破壞環境。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加害者,每一個人也是受害者。

  “義務幻覺”效應

  文章分析,雖然有環保部門,但是,當社會付出的巨大成本並未轉化為政治壓力時,環保部門的權力往往不大,動機也不強。這就意味著,要政府行動起來,首先必須要使社會成本轉化為對政府的政治壓力,而把社會成本轉化為對政府的政治壓力的過程,正是所謂體制的功能。那麼,體制是如何運行的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