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習近平訪韓談中國周邊的認同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4-07-06 08:55:02  


  中評社北京7月6日訊/學者於時語撰文《從習近平訪韓談中國周邊的認同危機》認為,習近平目前的韓國外交,是鄧小平在天安門廣場“動亂”後面臨的低迷國際環境中,於1992年不顧平壤反對與韓國建交的外交路線的延續,都是國家利益壓倒意識形態考慮的明智決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打破北京新任領導人先訪平壤再去首爾的慣例。如眾多媒體熱評,這是明顯的外交信號,傳遞北京對金氏世襲政權的不滿。我的看法更進一步:這表明北京認識到韓國主導朝鮮半島的未來統一,是無法避免的歷史大勢。從這個角度看,習先於平壤訪問首爾,代表北京為了國家利益而抑制自身黨派利益的良性舉動,值得稱頌。這是因為任何強化或加速韓國統一朝鮮半島的舉動,都會傷害到執政的中共官方所信奉的意識形態。

  但是,習近平先於朝鮮訪問韓國,也有相當大的不得已因素。這便是在華盛頓外交主軸轉向亞太,和北京強化海洋領土訴求後,中國與許多周邊國家的關係明顯惡化,特別是日本,除了美國之外,近來還與越南、菲律賓以及印度等國加深政治和軍事合作,而緬甸和柬埔寨等國的專制政體,都面臨越來越大的內部矛盾。政治穩定和經濟強大的韓國,於是成為北京在東亞不多的外交強牌之一。

  所以,習近平目前的韓國外交,是鄧小平在天安門廣場“動亂”後面臨的低迷國際環境中,於1992年不顧平壤反對與韓國建交的外交路線的延續,都是國家利益壓倒意識形態考慮的明智決策。

  由此回想到鄧小平主政以來,強調國家利益而逆轉了毛澤東自封“世界革命領袖”、由意識形態驅動的其他外交政策。除了不再“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最突出的就是停止向整個東南亞地區“輸出革命”。其結果是此後20多年中,中國在亞太地區享受到良好的周邊環境,極大地幫助了經濟的高速發展。1990年代中期,民調甚至顯示澳大利亞民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對前者更有好感。

  曾幾何時,這一良好周邊環境出現了相當大的逆轉。這裡固然有許多複雜的原因,包括華盛頓的外交轉向。但是“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不得不看到北京自身的不少弱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