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去美元化”的真實與虛妄

http://www.CRNTT.com   2014-07-17 09:05:07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訊/近一段時間以來,“去美元化”這個古老的話題再一次流行了起來,歐洲、亞洲和非洲紛紛傳出對美元的質疑聲音,夾雜著拋棄美元的高層強音,特別是法國巴黎銀行被處以高額罰款之後,“去美元化”甚至在美國傳統盟友那里也呈後院起火之勢,而金磚開發銀行的話題熱議,也讓“去美元化”進一步升溫。

  東方早報發表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程實文章分析,“去美元化”雖然呼聲甚高,但仔細推敲,卻大有虛妄之處:其一,從歷史看,“去美元化”永遠是雷聲大雨點小,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實質上的美元本位制一直廣受質疑,特別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被熱炒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即便如此,美元的霸權地位始終存在,並未受到根本挑戰。相反,能夠挑戰美元霸權的歐元,卻在本次危機中大受衝擊,導致美元的國際地位反而變得相對更加穩固。

  其二,從現狀看,“去美元化”未見推進。美元始終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在全球外匯交易、銀行跨境負債、債務工具國際發行、發達國家外匯儲備和新興市場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中,2010年美元所占比例分別為42.5%、46.9%、74.4%、64.4%和58.4%;特別是在政治經濟風險雙升的背景下,國際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偏愛不降反升,高體量、低風險的美國國債市場始終受到避險需求的追捧;而且,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秩序目前來看還是非常有效,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從經濟角度看,“去美元化”可能並不具有帕累托改進的預期效能。

  其三,從未來看,“去美元化”前程未蔔。雖然目前“去美元化”的聲音此起彼伏,但合音主要集中在“去”上,歐洲、非洲和亞洲對新勢力的“來”並未形成共識。事實上,這暴露了“去美元化”的軟肋,即便“先破”能夠取得進展,“後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去美元化”的未來很可能是“有破無立”。雖然歐元最有替補美元的實力,但歐洲有陷入通縮的危險,歐洲經濟結構和歐洲貨幣政策均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日元是過去兩年振幅最大的主要貨幣,日本經濟也處於安倍經濟學的實驗過程之中,難堪大任;而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雖然發展迅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但由於不具有成熟且體量足夠大的金融市場,資本流動也受到一定管制,因此短期內也難以擔當起國際貨幣體系主流貨幣的職責。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