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9-29 10:24:26  


 
  這名工作人員介紹,管理處將反對意見層層上報到農業部,才下達停工通知,三峽集團總公司這才中止施工,開始補環評。

  危起偉介紹,隔流堤建成後,使得上產卵點產卵所需的地形不複存在,而開挖二江下槽使得下產卵點的負坡長度減少10%,寬度減少40%。

  2006年前後,保護區曾申請將保護區從省級升為到國家級。危起偉介紹,當時保護區委托長江水產研究所做的申請材料。“保護區管理處在向相關部門遞交的申請不久便被宜昌市政府相關部門撤銷”,管理處的這名工作人員透露,保護區從省級升級為國家級,勢必對地方在保護區沿岸的經濟發展產生更多限制。

  保護區不但沒有升級成功,還在2008年縮減了將近一半。宜昌市政府網站上2008年的一份公告記錄了當時保護區縮減的經過。2008年,在政協宜昌市四屆二次會議上,一名政協委員提案稱保護區範圍過大制約宜昌沿江經濟走廊建設,提議將保護區範圍縮小。

  宜昌市漁業主管部門將這一請求匯報給湖北省農業廳、省水產局。經專家論證後,2008年5月中華鱘保護區從80公里江段縮減為50公里,核心區被縮減為葛洲壩壩下20公里長的江段。

  一位參與論證的專家介紹,縮減保護範圍是為在猇亭區建一工業園區。

  危起偉說,長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對產卵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中華鱘可能需要尋找其他合適的產卵地點;而保護區割讓後的範圍更小,中華鱘產卵前後的洄游範圍大幅縮減,營造新產卵地的選擇餘地更小了。

低效的人工繁殖流放

  專家們試圖通過人工繁殖流放補充野生中華鱘群體,但多年來效果微乎其微

  專家們在努力保護中華鱘自然生存環境的同時,也一直在嘗試通過生物技術幫助這一物種的繁衍。

  葛洲壩建設前後,為了保護中華鱘,國家水產總局曾組織專家前往美國、俄羅斯考察類似情況下對魚類的保護措施。回國後的專家們圍繞兩種觀點爭論不休,一種是效仿歐美修魚道,另一種是學習蘇聯搞人工繁殖放流。當時修魚道的技術難度大,而且成效尚不能預計。

  1981年,大壩建成後,中華鱘在壩下形成新產卵區。危起偉介紹,當時專家們認為不需要再修魚道讓中華鱘回歸舊產卵區了。人工繁殖放流隨之被確定為保護中華鱘種群的方案。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水產研究所承擔起了這一任務。

  1983年,兩家機構先後突破了人工繁殖技術,通過捕撈野生中華鱘親鱘,剖魚取卵繁殖。當時取卵後的魚幾乎都會死去,這是所有科研人員不願意再提起的回憶,“對魚來說太殘忍了。”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高勇說。

  當時的科研能力培育出剛孵化尚沒有開口進食的仔魚,大約兩三厘米,被科研人員稱為“水花”。“人工根本養不活,到江里也很難存活,放下去就成了其他魚的餌料。”多為科研人員表示,十多年間的放流對野生中華鱘的數量的補充微乎其微。

  大約在1995年,中華鱘的培育技術獲得突破,可以將受精卵培育到10公分以上的大規格幼魚。2012年,兩家機構再次先後突破全人工繁殖,獲得了人工繁殖的子二代鱘魚。

  中華鱘最快8年可達性成熟。1995年放流的魚如果還有活著的,現在應該已經性成熟,可它們是否回到過長江產卵繁殖,仍不得而知。至今,沒有研究結果可以確定人工繁殖放流的魚到底對野生種群起到多大的補給。在長江口監測估算人工放流的魚占資源總量的大約5%。

  今年9月的調查結果公布後,引起輿論巨大關注,中華鱘的這一物種的命運引起人們的哀嘆。

  然而這一調查的主要負責人危起偉卻說他還有“樂觀的期待”。

  “這可能只是一次偶然,或許今年11月,中華鱘可能就回來產卵了,就算今年不回來,或許某一年有可能出現。”危起偉說。

  儘管希望的火花十分微弱,但危起偉和眾多研究人員一直為它的延續和燃旺做出各種努力。

  危起偉目前將精力放在更多的“建設性措施”上,他建議利用長江中游夾江,通過人工措施,如透水圍欄,建立半封閉的水體,“圈養”人工繁殖和增殖放“野生”親魚,以及另建人工模擬產卵場。

  作者:範春旭 尹瑞濤 2014-09-25 09:28:04 來源: 新京報(北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